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口述歷史的本質特徵是個人記憶

口述歷史的本質特徵是個人記憶

原標題:口述歷史的本質特徵是個人記憶


我讀此書的最大收穫,來自第五章,即《美國口述史學的理論轉向與反思》。其中介紹的具體理論轉向,是對口述史學原理的進一步研討和深思,美國學人對口述史學的溯源研究,最終找到了口述史學原理性思考的邏輯起點。


口述歷史是什麼?它首先是對個人記憶的採集、收藏和開發、利用。什麼是口述歷史的本質特徵?答案是:個人記憶。具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人的記憶存在遺忘、斷簡、改寫、冗餘、錯嵌等諸多問題,有人還分不清想像和真實的邊界,甚而會有人故意說謊,因此,基於個人記憶的口述歷史,必須經過甄別、考據、提煉,才能成為合格的歷史檔案或社會科學資源。由此,論者就不必再在「口述歷史是否真實」這一沒有實際意義的偽問題上浪費口舌。說口述歷史基於個人記憶,非但不會降低它的史料及史學成色,反而能擴張視野,開發出更加廣泛的社會科學資源價值。

個人記憶的陳述,還會受到政治壓力、文化禁忌、隱私顧慮和認知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說不說?說多少?說什麼?如何說?肯定因人而異。要開發利用個人陳述,必須考慮敘事的傳播環境、個性心理和言語能力等諸多問題,即要尋找對個人記憶陳述的甄別、考據、提煉的具體方法和路徑,懂得言語事實、心理事實和生活事實的差異,並在不同事實層級及其結構中,分離出史學及人文與社會科學原料,進而抵達人性真實。


口述歷史還是採訪人對受訪人的訪談記錄,是人際傳播,是會話敘事,也是對記憶、敘事經歷乃至心理的質性研究途徑。口述史學的共享權威轉向,不僅將口述歷史從受訪人陳述等同於口述歷史的誤區中解脫出來,將採訪人的重要性進行必要的價值重估:鑒於個人記憶和個人陳述的複雜性,口述歷史採訪人和研究者的工作,實是一種複雜的數據發掘、信息甄別、知識提煉——不妨稱之為「心靈考古」。在操作層面上說,標準的口述歷史,與個人自傳或回憶錄有質的不同,因為它要面對採訪人的提問、質詢、甄別、考據和評估。


口述史學理論的這些轉向,實出於同一目的,即找到口述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提出科學的真問題,由此建立口述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學理基礎。因為口述歷史基於個人記憶和陳述,口述史家的工作必須跨學科,即只有結合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檔案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能,才能成為合格的口述史學暨心靈考古專家。在多學科視野中,口述史學有其複雜艱難的學科難題,也有更為廣闊誘人的前景,有極大的「再發明」空間。

摘自:《尋他山之玉——讀楊祥銀《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研究》,《經濟觀察報》20175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公眾史學 的精彩文章:

「口述史研究」是解讀社會變遷的密碼
韓叢耀:建立中國圖像史學的理論體系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