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總有不能說的秘密!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總有不能說的秘密!

春節期間,晉江安海鎮迎來了回鄉探親、旅遊觀光的大量人潮。無論是本地、異地鄉親還是外來遊客,大家都能在安海的街頭巷尾感受到古鎮的變化,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尤其是,「安平橋-歷史文化街區-石井書院」人文旅遊線路雛形初現,春節期間,獲得了前來旅遊的市民和海內外遊客的青睞。

這條旅遊線路有著什麼人文歷史的故事?未來它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同世人見面?本期旅遊君帶您走進老街巷,了解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的安海故事。

探訪安海老街區 多少動人故事

「大紅燈籠高高掛,安平古鎮年味濃。」在外工作的陳先生春節期間回到安海,驚喜地發現通往他家的巷弄掛起了一串串紅燈籠,喜慶十足,不禁拿起手機拍下眼前美景。

此次古街巷懸掛起的紅燈籠串聯經過的線路,正是安海鎮短平快啟動的安海歷史文化街區旅遊路線。該線路以三里街為起點,沿石獅巷-西河境-大巷-館口巷(成功西路)-三里街(中山中路及中山南路),全長大約1329米,串聯起高長春古宅、施氏古厝群、陳清機宅、頂林、下林、石井書院和三里街傳統風貌區。

在三里街(中山南路)上,一塊大型安海三里街歷史文化街區導覽圖展板,為市民遊客指明了旅遊線路的方向。

開啟這段歷史文化街區探訪之旅,首先會經過石獅巷。

據悉,石獅巷的由來,源於巷口的石獅子。巷弄里的老人告訴記者,過去,那尊石獅子立於巷口石台上,石獅子有兩尺多高,身披紅布,很是威武,平日里巷內的居民會設攤供奉,祈願其保佑一方平安。此前因舊城改造,石獅子被暫存放於石井書院內。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進入石獅巷,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整排閩南極具特色的「皇宮起」古大厝,高長春古宅、施氏古厝群,就藏匿在其中。從高處俯瞰,方知低調的大門內,別有一番景象。

在安海的歷史文化街區里,藏匿的不僅是壯觀的歷史古建築,還有古建築背後為人稱道的家國故事。

在安海石獅巷45號,有一座建於1929年的三開間兩進「皇宮起」閩南紅磚建築,它外觀樸素,然後門前豎起的兩塊石碑,則彰顯了它省、市級文保單位的身份。

這座有著89年歷史的古厝,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陳清機先生的故居。

說起陳清機,許多人的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泉安公路,這條始建於民國年間的福建省第一條民辦公路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創建人正是陳清機先生。陳清機一生心繫家鄉和祖國,主張實業救國,樂善好施,救濟幫助了許多人,在社會各界享有盛名。因此在陳清機故居里多處嵌有名人志士的題贈。

在距離陳清機故居不遠處,有一條安海早期較為寬敞的巷弄名為大巷。而大巷裡的「頂林」「下林」兩座歷史建築,在安海實屬家喻戶曉。兩座建築木石構建精工巧飾,雕樑畫棟,寬宏華麗。而屋主人的善行則為這兩棟建築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據大巷內的居民介紹,「頂下林」是林瑞佑、林瑞岡兩兄弟的故居,兄弟二人積資雄厚,熱心公益,倡建安海明善堂,築路修橋,濟困扶危,他們的善舉曾獲得朝廷授牌「樂善好施」褒獎,廣受讚譽。

古厝的人文故事令人動容,在安海的歷史文化街區里,不只有名人故居,還有許多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包括宗族、鄉愁、民俗、信仰文化等。

陳氏宗祠、伍氏宗祠、李氏宗祠、高氏宗祠……在歷史文化街區方圓百米範圍內,多座宗祠零星分布其中。據悉,宗祠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宗祠。該區域宗祠的集中分布,也側面反映出了該地區氏族聚居的密集程度。

據介紹,氏族宗祠建築往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大門、享堂、燈梁、梁架、大門前的石埕上樹立的「石旗杆」在修建時都十分嚴謹和考究。

在石獅巷的伍氏家族中還出了一個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鑒。據悉,現如今伍氏宗祠中藏有廣州十三行伍氏房譜,房譜上刊載了一幅油畫,油畫上的伍家花園名為「安海鄉」,可見其對家鄉的懷念,並沒有忘記祖輩是從安海移居廣州。

在安海傳統街區里,除了氏族宗親的聚集,還有另一種串聯起鄰里和諧關係的文化存在,那就是「境埔」文化。

「九圍十八埔二十四境三十六巷」是清朝對安海行政區域的地名劃分。如今,這些地名多數仍為人們所沿用。在「境」內因民俗、信仰文化的影響,架起鄰裡間的相聚、溝通的橋樑。有事出門請鄰居照看家裡;閑來共坐於門前的石凳談天;入夜前點亮家門前的路燈,照亮鄰居回家的路,已成了巷裡人家生活里的習慣。

可能在每個安海人的心中,古街巷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內涵,那些文化和記憶可能關於特色建築、名人故事、宗祠文化、信仰文化,也可能是巷弄里的一棵樹、一個石階、一個窗戶鋪子、一塊石敢當,它們都帶著歷史的味道和生活的煙火氣。說不清道不明,卻與這裡的人息息相關。

接下來,安海鎮將會統籌做好古鎮的保護和更新工作,不斷完善歷史文化街區周邊市政配套,包括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環境衛生的整治、6個公廁的改造、導視系統的建設、夜景工程、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工作。

家喻戶曉的石井書院 重建尊德堂

春節期間,石井書院里熱鬧非凡,迎春什音聯奏、閩南歌曲演唱、花燈展、燈謎展猜、燈謎電控邀請賽……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看遊玩。

石井書院,也稱「朱祠」,其前身為鰲頭精舍,是泉州最早創建的授徒講學的書院之一,其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為泉州四大書院,影響深遠。

據了解,安海享有「閩學開宗」的美譽,在泉州府文廟明倫堂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聖域津梁,理學淵源開石井;海濱鄒魯,詩書弦誦遍桐城。」

安海文化界人士顏長江老師介紹,「石井書院是安海人才輩出的發祥地,它最核心的意義是,緣於朱松、朱熹、朱在祖孫三代均與之密切的關係,具有不可複製的歷史人文背景,影響深遠。」

據《重建石井書院記》所載:「紹興初,韋齋嘗為鎮官,乃公事外,進民之秀者,教以義理之學,士向慕之。」而《安海志》中,則記載了朱松之子朱熹在同安做官,「常至鎮與父客耆士論經義,鎮人益勤於學。」

石井書院在安海可謂家喻戶曉,人人多少都能講上一段。

家住興勝社區83歲的顏老伯說,過去常聽人說起,安海自古文風鼎盛,唐朝就設立了鰲頭社。宋朝,朱松來安海做鎮官,工作之餘就在鰲頭精舍(原鰲頭社)講學,而他的兒子朱熹在同安做官時,常路過安海,與父親的好友探討經義。因此安海被稱之為「二朱過化」之地。

此後,乾道年間,朱熹得意門生傅伯成感念老師諄諄教誨,以「二朱先生之裳衣」辟「二朱先生祠」於鰲頭精舍。嘉定年間,安海鎮官游絳為滿足士民的求學要求,於是向泉州郡守鄒應龍彙報,請他准許將朱祠擴建為「如州郡學之制」的書院,引起郡守的重視,撥款倡建還出面動員各界支持,並命通判朱在(朱熹第三子)負責該事,及第建成大成殿、尊德堂,立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齋等建築。書院落成後因地取名「石井書院」。

據史載,石井書院中有大成殿,後有尊德堂,尊德堂供祀「二朱」先生像。

商貿繁榮的三里街「似乎什麼都能買到」

今年春節前夕,安海三里街夜景提升工程順利完工。每當夜幕降臨,三里街上的建築就會被瞬間點亮。這條老街南接白塔,北至寮仔口城門樓舊址,全長約三華里,故俗稱「三里街」。

對於古代三里街的舊貌,明末清初編纂的《安海志》是這樣描述的:「今市散處,直街曲巷,無往非貿易之店肆,約有千餘座。蓋四方射利者所必趨,隨處成交,惟直街為最盛。」志書所言的「直街」正是三里街。

「歷史上的安海,人文興盛、商貿繁榮,是閩南地區傑出的文化古鎮和商業重鎮。而古時的三里街因臨近港口,商貿繁榮。千百年來,商旅蕃客從這條三里街上走過。三里街周邊所延伸出的就是安海過去的居住區,而安平商人許多也正是從這條三里街走向了世界。」家住高厝圍的陳老伯說道。

在三里街上經商的顏女士則講述了一段老一輩口中的三里街:從前聽老一輩說起,過去的三里街寬不足兩丈,間距狹窄,對面門的商鋪店家可以隔街牽手。直至1919年,愛國華僑陳清機主持了對三里街的拓寬改造,他移植了南洋式騎樓風格建築,中西合璧的建築樣式,行人在騎樓過廊街道里穿行,不用擔心日晒雨淋。民間稱其為「五腳架」。

相較於南段與北段,三里街中段的商貿較為繁華,街上有服裝店、傢具店、樂器店、佛具店、文具店、食雜店、水果店、藥店等。高峰時段,路人摩肩接踵。

如今,三里街南段(中山南路),已在安海鴻塔片區的舊城改造中重建。舊貌換新顏,改為商業步行街,但仍襲舊稱。而中段、北段依舊保留較為完整。

景點介紹

石井書院

泉州四大書院之一,是泉州所有書院中始建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持辦時間最長的學府。朱松、朱熹、朱在祖孫三代緣結安海的文化現象,在全國絕無僅有,影響深遠。2013年1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清機故居

陳清機先生,晉江安海人,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前往日本經商,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32年,其在安海鎮西河境(石獅巷 45 號)興建的宅第落成。2013年1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高長春宅

清代建築,坐落石獅巷頭南側,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兩側帶護厝,大門西向長春巷。系硬山式屋頂,磚石混合結構 ,抬梁式木結構。其石雕磚雕工藝精湛,內石埕門外兩側牆面用紅磚拼成幾何圖形,具有典型閩南建築風格。

施氏古厝群

施世榜古厝群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安海「復界」,施琅派隨其平台有功的左都督、二房柱堂兄弟施秉移駐安海,主持鎮街復建,招撫鎮民回遷。施秉在廢墟上搭建簡易民房和店鋪租給百姓,同時在古渡頭畔為長子施世榜的前六個兒子建六座大厝。後來施世榜另處擇地,再為後面三個兒子各建一座大厝,統稱九房施大厝。

西河境14號

此宅稱龔厝,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興建,五開間三進,內有三十多間房舍、四個大埕、六個天井,內隔牆為菅稈白灰壁,外牆出磚入石,廳堂寬闊,是閩南建築的代表作。

下林

下林林瑞佑故居興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坐落西河境大巷1號,抬梁式木構架,雕樑畫棟,疊斗連栱,外牆石磚混合結構,寬宏華麗,五開間,兩大房,雙櫸頭,前後廳,一大埕,後深井,一後落,一下落,佔地面積828平方米。

頂林

林瑞岡故居興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坐落西河境大巷2號東側。建築木石構件精工巧飾,五開間,兩大房,雙櫸頭,前後廳,一大埕,後深井,一後落,佔地面積388平方米。

來源:福建旅遊、泉州安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旅遊集散服務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中年油膩?來廈門的這些地方瞬間重回青春!
雨水節氣至,佳節又逢春

TAG:廈門旅遊集散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