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像的意義︱李楠工作室

肖像的意義︱李楠工作室

去年12月,著名攝影家江融的代表作《時代的肖像》再版暨同名展覽圓滿推出,這是當時遵囑所作的評論,兼議肖像攝影。

《我聯合國人民》:我這一輩子也沒有想到,有一天,阿富汗女孩能擺脫塔利班的統治,有機會上學。這是個振奮人心的時刻,令人終生難忘。此時,我真正意識到聯合國的力量,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我也意識到,不公正和有罪不罰的現象並不會始終存在。

莎依瑪?達那什侯(阿富汗)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方案官員

西班牙著名詩人馬查多在他的代表作《卡斯蒂利亞的田野》中,寫了一首詩《肖像》:

「……在眾多的聲音中,我只聽一個聲音/我會停下腳步,區分原聲與迴響……」

詩人的感覺真是微妙而敏銳。是啊,當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定格為一幅肖像時,就像他自身的一個迴響;它來源於原聲,卻又不完全一樣。它是一個人有形的視覺外觀,也是一個人無形的靈魂蟬蛻。它是一生中瞬間的片斷,卻又是這片斷的總和。

《我聯合國人民》:我喜歡成為這個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和同事合作。這種合作如同環球旅行。我與他們一樣有著促進和平、人權和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

卡迪狄亞圖?特拉奧雷(馬里)

維持和平行動部非洲司行政助理

人類天然對自己的形象有著特別的眷戀與關注。在那些原始岩畫和器具上,樸拙的人面就已被彼時刀耕火種的雙手鐫刻在人類最初的自我審視之中,而後,這一觀看行為延綿不絕,人類對於自我形象的執著與探索漸漸形成了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內容。

《我聯合國人民》:如果你研究貧窮分布圖,便會發現它與荒漠化或土地流失圖相吻合。因此,《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確是處理貧窮問題的工具。實施該公約,有利於扶助生活在已退化土地上的窮人,也有助於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梅爾基亞德?布庫魯(蒲隆地)

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駐紐約聯絡處主任

肖像,作為最古典也是最現代的藝術表現方式之一,自成一體,同時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現實生活、科技發展有著千絲萬縷、極其緊密的關係。波德萊爾論繪畫中的肖像為「歷史的與小說的」,攝影家理查德·埃夫登則說,肖像不是「事實」,只是一種「意見」。這恰恰說明了肖像豐富的可能與深刻的內涵。

它並非以「照鏡子般的真實」作為目標,它在最大程度地保存人物生理學特徵信息的同時,也在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回應一個永恆的提問:人,是什麼?

《我聯合國人民》:我喜歡聯合國的環境,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背景。我們都是國際公務員,在同一棟樓里工作,我們接觸到各種文化,並學會相互寬容和尊敬。

烏薩瑪?赫瓦姆(敘利亞)

新聞部阿拉伯語網站股股長

所以,一個時代可以化身為一張面孔、一幅肖像;它具體而微,又高度概括。它是現實的血肉之軀,卻又直達隱喻之境:沒有一副面孔,僅僅是他自己。

因為藝術家的任務,乃是進入事物的內部,將自己的直覺、感受與靈性訴諸嚴謹的邏輯表達。有意思的是,攝影,時常因其具備對事物外部強大的抓取能力,而使人認為它得到的永遠只是一個表面。

《我聯合國人民》:衝突之後,亟需重建新的行政管理,訓練新的警察部隊。讓世界各國的警察在一起交流經驗和維持秩序的知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安娜瑪麗亞?基什(匈牙利)

維持和平行動部特派團管理處民警官員

大衛·霍克尼就曾經指責相機這玩意兒把藝術家們帶壞了。他認為,相機在抓住一個瞬間的同時,遺漏了更多的東西。因為一幅照片定格的只是時間中的一個偶然,而一幅畫,卻是畫家長年累月的觀察與思索後的最終決定。

其實,所有視覺藝術的終點都不是視覺本身,攝影表面的偶然中,蘊含著內在的必然。或者說,但凡偉大的攝影師,都是將攝影的偶然變為必然的人。肖像攝影,以其過往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我土著人民》:我屬於奧拉恩部族,我們是印度最早的移民。我們住在森林中,靠狩獵和採集為生,是印度最邊緣化的群體之一,大多數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為受過教育,我正在努力為在阿薩姆邦被忽視的部落吶喊。

阿納迦利·圖爾齊

(印度奧拉恩部族)

就當下而論,肖像攝影至少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是數碼合成肖像,即以數碼技術將真實採集的五官樣本合成為一個大眾熟知的或是並不存在的人物形象,或是將人物變形誇張,藉此「虛擬」的肖像表達真實的反思。

二是全民自拍的出現。普通人親身上陣,為自己塑造形象,這個按照「刷臉」時代「顏值即正義」的價值觀批量生產、高度雷同的社交化形象,往往代替真實的體驗與個性,成為消費浪潮中的流行語。

《我土著人民》:我是一名精神領袖和顧問。我是阿爾古納諾斯·佩尼庫克熊家族文化的傳統醫學教師。我向所有文化和部族介紹我們的文化,並以和平、和諧和平衡的方式與他們合作。

斯珀特第沃爾夫

(美國印地安人佩尼庫克熊部族)

肖像攝影,在向自由王國邁前一步、更具意味的同時,也遭遇著意義的泛濫與消解。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攝影家江融將他的三部曲:《我中國人民》、《我聯合國人民》、《我土著人民》重新合集出版,也便有了新的意思。

《我土著人民》:我是卡拉什部落第一位獲得教育並成為商業民航飛行員的女孩。為了卡拉什部落,我放棄了這份職業,因為作為飛行員,我就無法幫助我的貧困社區。我希望卡拉什人及其身份能得到保護,以便他們能驕傲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踐他們的文化傳統。

拉克桑·畢畢

(巴基斯坦卡拉什部落)

「人民」二字,或多或少有些政治正確或宏大敘事的感覺,江融的攝影,消除了這種疏遠僵硬之感,代之以「人」的生動自然與「民」的血脈相連。

《我土著人民》:我們坎納里人是一個很小的部族。我們通過服裝來識別自己。這種服裝是用羊毛手工製作的。坎納里人生活在厄瓜多北部,他們努力繼承祖先留下的豐富老傳統。

格拉第茲·瑪格麗塔·希姆邦達·瑪彥冊拉

(厄瓜多坎納里人)

《我聯合國人民》,應該是三部曲中最為特別的一部。大眾對於聯合國,既熟悉又陌生,或者說,表面熟悉,其實陌生。

江融以形形色色的聯合國工作人員肖像,無聲以告:在這個分歧、衝突、糾紛、災難叢生的地球上,有一群人,正在為消除各種不平等、不安全、不自由日以繼夜、全力以赴。他們本身,就來自於不同的國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是紛繁複雜的國際問題;而每一個人的肖像,卻是盡量地簡潔純粹。

《我聯合國人民》:你會發現當今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具有全球性。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像聯合國這樣的全球機構,來處理這些問題,並提供全球戰略觀點。聯合國的工作領域已經與創始之初十分不同。它正在重新適應新時代。

馬丁·曼瓊(馬爾他)

聯合國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處顧問

這種平靜而有力的對比關係,喻示著對主題的闡釋:聯合國,正是對每一個個體利益的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為消除爭端、實現和平而努力。

《我聯合國人民》:我為聯合國及其開展的工作感到極為驕傲。婦女和男子均成功地利用聯合國這個論壇,來對性別歧視和男女不平等現象表示關切。這些努力已促進真正改變世界各國婦女和女孩的生活,但仍需作出大量努力。

克里斯廷?布羅蒂加姆(奧地利)

經濟及社會事務部婦女權利科科長

某種意義上說,基於二維平面的照片是非常有限的,它所囊括的視覺元素是非常有限的。但好照片,往往不是以增加視覺元素來實現突破,而是以經營視覺元素之間的關係來完成超越。

好的肖像攝影,除了畫面中的關係,人物本身與其畫面,也會構成耐人尋味的關係。正是在豐富立體的關係中,影像得以從靜止的紙上翩然起飛,展翅翱翔。

《我土著人民》:我是秘魯土著農村婦女的全國領導人,為土地所有權、環境和尊重人權而奮鬥。我也主張世界和平。

費利西亞·華薩迦·維樂尚特

(秘魯土著人)

《我土著人民》採用了彩色攝影展示他們鮮明的民族特徵,並讓他們自己選擇出鏡的狀態。對於那些時常被關注,但同時也可能經常被誤讀的群體,江融從拍攝方式上給予了真誠的尊重。

《我中國人民》:潘樹錄,61 歲。儺舞是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古老民間舞蹈。甘肅省永靖縣楊塔鄉素有「儺舞之鄉」的稱號。潘樹錄是鄉里的老一輩儺舞傳人。2008年7月14日,甘肅省永靖縣楊塔鄉

《我中國人民》:劉歡歡,28歲。劉歡歡出生在一個礦工的家庭,因父母不和,17歲便離家出來闖蕩,原來在酒吧跳舞為生,後來轉學鋼管舞,並獲得全國體育舞蹈鋼管舞專業組冠軍,現任長沙熱度鋼管舞俱樂部首席教練。2009年4月15日,湖南省長沙市

《我中國人民》中,人物背景不再單純,而代之以所處的典型環境。因而,中國與中國人,便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出現在江融尋根之旅的時態之中。每一個小人物的不同時空存在構成了中國的現實全景。他們的差異如此之大,這正是現在進行時的中國。

《我中國人民》:王二成,75歲。王二成從小啞巴,在黃河邊靠種田為生,從未照過像,更不用說自拍。當他知道能通過遙控器自拍時,高興得合不攏嘴,但被拍時,又十分有儀式感。2008年7月21日,山西省偏關縣東常嘴村

《我中國人民》:劉頂,27歲。198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被稱作「80後」,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屬於嬌生慣養一代,個性比較鮮明,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有所不同。劉頂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學過設計,也喜歡唱歌,嚮往上世紀60年代美國伍德斯托克式生活。但現在仍未找到固定工作,屬於待業青年。2009年4月14日,湖南長沙

這三部曲構成了江融對這個時代的觀察與觀點,它們的氣質與當下正在發生的某些肖像顯著不同。如前所述,當它們同時出現時,其實提供了一個互相觀察的參考,幫助我們繼續探究肖像如何在人類的自我認識中發揮作用;當然,也提供了我們對於作為攝影家的江融,進行觀察的重要參考。

《我中國人民》:林橋,16歲,許斯琪,15歲。1979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了一家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炸雞店,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了第一家分店。林橋和許斯琪這一對年輕的戀人可以被認為是「麥當勞的一代」。2009年4月7日,廣東省深圳市

《我中國人民》:李群,24 歲。李群出生在安徽省,如同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一樣,她來到上海這座世界大都市工作,她站在繁華的南京路上,自信地回眸,她代表著中國的未來。2009年4月26日,上海

顯然,一個攝影家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最好的肖像。

原文亦刊於《中國攝影家》2018年2月號

-END-

公眾號已開通置頂功能

歡迎置頂

版式千帆

視覺,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楠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李楠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