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天祛濕,不再「濕漉漉」

春天祛濕,不再「濕漉漉」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又稱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時間範圍指立春至立夏期間,所包含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隨著春節的來臨,溫度驟升,這種冷暖寒濕的變化可以說把春天天氣無常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後冷空氣伴隨著陰雨「殺到」,「回南天」也即將來臨,在嶺南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是偏於濕。濕氣重,容易帶來各種「濕證」,因此初春養生要做好祛濕工作。

濕邪有什麼特點呢?

濕邪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中醫講究天人相應,古人取類比象,所以濕邪的特點和大自然中濕氣的特點是一樣的: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濁,濕性粘滯,只要想像大霧瀰漫、地面牆上濕漉漉的樣子,其實不難理解。

濕分內外:內濕之因,多由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經常導致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或者胃腸型感冒,經常用到藿香正氣丸治療。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致奏理間濕氣盛,因而可見頭重、身重、關節痛等症,或者濕疹、皰疹、感冒,經常用到羌活勝濕湯治療。兩種情況,春節期間所見不少,接下來天氣更濕,更易犯病。

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說法。往往濕邪留阻,遷延難愈,就像一些複發性的口腔潰瘍、腸炎、婦科疾病。濕是最容易滲透的,而且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南方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如何判斷體內有濕氣?

1、看狀態

中醫里講"濕重如裹",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或者總是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

2、看大便

大便不成形(便溏),大便粘膩,必然體內有濕。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淨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乾淨。或者經常拉稀,就有可能是脾虛夾濕。

3、看舌苔

"舌為脾之外候",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舌頭。淡紅舌薄白苔是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厚或者粘膩,看起來很臟,就是體內有濕氣。舌邊有齒痕,可能是脾虛夾濕。

當然,濕氣重可能還有其他癥狀,比如頭面油膩、容易飽脹、口苦口臭、出汗多、失眠等等……

如何祛濕呢?

1、運動:運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2、嗮太陽:濕為陰邪,日出霧散,溫度高地面就幹了。

3、避免潮濕環境。

4、飲食注意:少食油膩,少喝酒,少食海鮮。

5、食療:喝薏米赤小豆粥,主要祛濕食材:茯苓、土茯苓、薏米、芡實、木棉花、蘆根、白扁豆、陳皮。

6、看醫生:養生可以自己嘗試,真的生病了就要在醫生的建議下用藥或者調理。

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茯苓,芡實,白扁豆,薏米,陳皮,加排骨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濕阻者飲用長期食用。

濕郁化熱者,可用蘆根、土茯苓、薏米、木棉花煮水服用,或者煲瘦肉湯亦可。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新年大吉!!!

歡迎點擊文章上方的「古道醫話」或者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祛濕 的精彩文章:

冬季雨天濕氣重,祛濕常吃這10種食物
慢性真菌性濕疹怎麼辦?專家教你打好祛濕狙擊戰

TAG:祛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