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玉雕龍的演變及特點 上

歷代玉雕龍的演變及特點 上

龍常用來象徵祥瑞,封建時代也是皇權的象徵;皇室使用器物也多以龍為裝飾,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神物。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歷代玉龍的演變與特點。

-新石器時代-

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玉雕作品。如果按它的演變形狀一般可以分成三類:早期的立體獸首龍,中期的形龍,晚期的C形龍。玉龍的特點是: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角(長鬃)後披,眼睛凸起似鳳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稱菱形眼。整體渾圓,沒有稜角;通體為圓柱形,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紋,形制厚實古樸。

紅山文化玉雕龍

-商周時代-

商代玉龍較多,共同特點為頭頂有柱形的「蘑菇形」角,眼部早期為方形或菱形,中後期呈「臣」字形,採用單一的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飾,有齒脊,刀法直線多,有鋒。可分為弧形龍、團身龍、龍形玉片。

商 青玉龍

弧形龍

有的呈半圓形,有的超過半圓形,又稱為龍形。其表面呈略凸起的弧狀。背部有一道由「凹」形凸齒組成的脊。龍身或飾重環紋,或折線紋,或菱形紋。紋飾為陰線,或採用擠壓法刻凸起的陰線。

商 弧形龍

團身龍

這類的龍立體感較強,由幾個折面對接而成。龍頭較大,龍身較長,呈柱狀,折成鉤形。身上有陰線紋飾,凸起的裝飾較少。

商 團身龍

龍形玉片

這類種類較多,呈片狀的龍形,其上有簡練的幾道陰線界出肢體,體形似團身狀獸,眼部呈平行四邊形或環形。

商 龍形玉玦

周代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環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而且比商代的密;「臣」字眼稍變長,還有的拉長後再勾卷;璜式彎形龍較多;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玉龍不雕琢腿和足。紋飾示繁複,大量對稱圖案出現,刀法常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陰刻線,從而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技法。陰陽線、雙鉤線並用,多採用彎曲形線。直線雕琢的紋飾較少。

西周 玉曲體龍

西周 玉夔龍佩

西周 青玉龍

西周 青玉龍紋佩

-春秋戰國-

春秋龍造型以璜形器為主,兩端作對稱龍首,中間雕琢成曲折盤繞的蟠螭紋。雕琢時陰陽線並用以陰刻線為主。重視玉器表面的質地拋光,選料較商周精良,常見玉質為白玉和青玉。

春秋 玉雙龍首玉璜

春秋 玉虯龍形飾

春秋 玉兩頭龍飾

春秋晚期 玉龍形佩

戰國玉龍身很長,呈曲折形,呈「S」狀;龍身上的裝飾以谷紋連雲紋為主。龍紋中的角有一條基本規則為:商代無角不是龍,西周有角沒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戰國與耳全無異;玉龍的臣字眼消失,多雕琢圓形眼與角度渾圓的方形、菱形、腰圓形眼。頭部近似馬頭,均為大張口,兩個鉗狀獠牙對峙,下唇為鉞形。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拋光均勻,表面光亮度極高,被後世讚譽為「玻璃光」。

戰國 玉龍形佩

戰國 玉龍形對佩

戰國 玉鏤空龍鳳紋佩

戰國 玉鏤空龍形佩

總體說春秋戰國時的玉龍為獸形頭、蛇身、無鱗,飾小勾雲紋或谷紋、繩索紋等。

-秦漢-

這個時期的玉龍形狀向盤龍發展,四足吸收瑞獸的特徵呈尖爪狀。《論衡》中的:世俗畫龍,馬首蛇尾。正是此時期龍紋的寫照。龍的頭部似馬頭,龍角似鹿一樣的長角,有的勾卷,還有分岔後再分別勾卷。龍耳極小,眼睛基本為外方內圓,其形狀多樣有方圓形眼、帶梢橢圓形眼。有的龍近似蟠螭紋,尾巴呈單尾或分岔。而且常與螭虎紋、鳳紋配合在一起構成組合的圖案也成漢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西漢 玉龍鳳飾璧

西漢 玉連體雙龍佩

西漢 玉夔龍紋環

西漢 玉龍紋璜

東漢 玉龍形佩

西漢末 鏤雕蟠龍環

-魏晉唐-

南北朝時期的玉龍,龍身細長,一般刻有細鱗紋;頭部呈方形,棍棒形長龍角,葉形角;小腿細長,琢勾一兩條陰刻線,突出表現龍的筋骨;龍爪寬厚,龍指尖利;龍尾呈虎尾形;龍眼運用重疊的陰刻線紋表現。

六朝 玉龍鳳形佩

魏晉 玉龍螭紋佩

魏晉 玉龍形佩

南北朝 玉透雕龍紋鮮卑頭

唐代玉龍龍身似一條粗長的大蛇,身上無紋,四腿四爪,大腿肌肉粗壯豐滿,小腿細瘦,小腿與大腿呈九十度彎曲,小腿關節處有山羊鬍子狀腿毛。龍角有單岔鹿形角,花葉型角兩種。龍的頭部下額處雕有龍鬚,龍尾似蛇尾。唐代玉龍常伴以火珠或雲紋,火珠光焰短小,同時有五至七個火舌。玉龍的嘴角超過眼角是唐龍的重要特徵。

唐 白玉鏤雕行龍

唐 白玉鏤雕蹲龍飾片

唐 白玉鏤雕行龍流雲飾片

唐 青玉龍首

漢唐時期的玉龍逐漸演變為獸頭、雙角、蛇形身,鳥爪、長尾大嘴的動物。下次我們來講宋、元、明、清玉雕龍的特點,敬請關注。

===再讀一篇===

如果你喜歡本文肉容,記得轉發留言點贊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庫說收藏 的精彩文章:

那些價值連城的顏色釉瓷器 黃釉
古玉辨別之 通過紋飾技法看年代 明清

TAG:哈庫說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