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動中禪:與生活共舞(下)

動中禪:與生活共舞(下)

(續前節)

心其實不會真正被煩惱束縛,煩惱即菩提。當我們觀察自己負面情緒的本體時,發現實際上它沒有一個真正的本體。

產生嗔恨心的時候,觀察一下嗔恨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樣的?過去的這顆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種子已經毀完了;未來的這顆心還沒有產生,跟石女的兒子一樣;現在的這顆心,我剛才講了,就像虛空一樣。我們用心來觀察這顆心的時候,確實它是很奇妙的。我們人很煩惱,天天痛苦,但是當你真正去觀察自己煩惱的這顆心,其實是很容易認識的。

所以《般若八千頌》當中講,菩薩應該經常觀修禪定。觀修什麼樣的禪定呢?觀如虛空,應該經常修行像虛空一樣的禪定。先觀自己的心是空性的,當達到比較高的境界,最後真正認識到的時候,所有的煩惱自然解脫。到那個時候,你的行為即使沒有任何約束都可以。

以前有一位非常非常著名的大德,到了七十歲的時候,經常做一些如去妓院、喝酒等各種各樣世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有人說他的時候,他說:「我自調心,關汝何事?」意思是,我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我的修行體驗,根本沒有任何約束。所以,很多人在有些行為上可能只能以自己的分別念去衡量,但實際上,當人的修行境界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已經超越了我們現實的所謂傳統、戒律、束縛等種種界限。

因此,不管是動中的禪定也好、靜中的禪定也好,其實真正的禪定遠離了這些有呀、無呀、執著呀等相。這是很重要的!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說:外離相名禪,內不亂名定。外離相,就是沒有了外面有無是非的所有執著相;內在不亂,可以是在行住坐卧當中保持心不亂,也可以是完全處於安住的狀態當中心不亂。

每一個人觀察自己心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心剎那都不停留,就像一個三四歲的孩童一樣特別頑皮;但當你仔細觀察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心的本體是那麼簡單。禪修歸根結底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心,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可能我們經常會觀外在的法,實際上看外面這個世界一百次,不如內觀一次更殊勝。

我們經常在生活當中會觀察這個餐廳質量好不好,這個人的人格好不好,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這個食品好不好吃等等,有很多很多分別念來進行分析篩選。但從來都沒有想過我的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樣的?它有沒有顏色?有沒有形狀?是什麼狀態?……很多人都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因此,我們應該學會觀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但基礎是首先要廣聞博學,如果沒有聽聞光是修行則不能成功。

我這次看到西方很多道場的修行人,修行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他們對於聽聞顯宗、密法的很多道理,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如果你對佛教不感興趣,當然另當別論;如果感興趣,即使是學術上的研究,也需要聽聞。就像一個人想研究物理、化學或者生物學,首先你應該到相關的專家、老師那裡去聽完課程,否則也許你與這個專業的學習方式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如果想對某一個學問進行學術上的了解或者修行,一定要先去聽聞。

著名的薩迦班智達也說過:沒有聽聞的修行暫時可能會成就,但這種修行的境界在很快的時間內會毀滅的。我看到很多人包括有些大德,並沒有特彆強調聽聞,只是直接講修行;但因為你的基礎不穩固,雖然暫時可能有一些驗相,但在很快的時間當中,你原來的這些驗相都沒有了,會全部毀於一旦。

因此按照藏傳佛教的禪修規律,如果是標準比較高的禪修,前面一定要有聽聞的基礎,然後有思考的基礎,在這些基礎上繼續修行,這樣就非常保險。有一位名人說過:先要廣聞博學,然後要非常認真地思維,最後日日夜夜地去實修。實修的時候,或者在禪房當中禪修,或者在外面通過動中禪也是可以的。因為修行比較好的話,外在的任何行為都變成了一種修行。

不過像我可能聽聞得比較多,思考得也比較多,但是修行比較少。然而你們很多人可能聽聞得不多,修行得比較多。我很想實修,但是一直忙於各種各樣的事情,所以現在真正閉關式的修行不多。

其實我有很多閉關修行的想法,包括我在家鄉有一個小寺院,在寺院的附近我也做了一個小小的木頭閉關房,但是在裡面可能最多修過兩三天。最近我在一個學校附近也做了一個小小的木頭房,也想在裡面禪修,但是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實現。

其實我不是現在才有這種實修的想法,大概在十多年前就有了。十多年前,有一次我跟我們佛學院的慈誠羅珠堪布在電話裡面聊天(那個時候我們學院沒有手機,只有座機),我們說:「我們已經在上師面前聽了這麼多法,給別人也講了這麼多年,現在如果不修就來不及了,過幾年馬上就四十歲了。我們應該在佛學院北面的空地上修一個閉關房。」聊完以後,我們就去看場地,準備在那裡建兩個小小的閉關禪房。當時他說:「你不要太近影響我,我的應該在這裡,離你稍微遠一點。」

後來我們選的地方相距就比較遠一點。他選的地方用一堆石頭打記號,我選的地方也堆石頭打個記號。這是我們還沒有到四十歲時候的事,但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那個閉關的禪房還沒有修——可能這個修行後來就變成動中禪了吧。

其實我們大家都應該修行,很有必要在一些寂靜的地方觀自己的心,遠離一些散亂。否則在人世間,對自己的生命本質都沒有掌握。就像我們兩個一樣,一輩子可能都沒有修行的機會。

我也很想修行,但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了解一些佛法。如果佛法不是對人生有指導性的正確的教育知識或科學的話,誰都不願意強調它。但的確在當今這個時代當中,它對心理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如果沒有信仰和方向,很多人的生活也許除了整天吃吃喝喝、追求名聞利養以外,不一定非常有價值。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沒有利他的思想,沒有認識自己心的本性,那麼這種人生雖然表面上看是自由的,但它的價值需要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

如果你通過學習認識了心的本體,或者認識了我們的人生,那麼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成功還是失敗,美名遠揚還是惡名遠揚,生活當中發生任何事情你都能非常坦然地直接接受,而且你還能幫助很多在心靈上走不出來的人。因此我覺得,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當中,對自己內心的疏導和凈化至關重要。

我經常在想,認識心性的人、認識心的一些狀態的人,即使在生活當中有特別不好的遭遇,哪怕淪落為乞丐或者被關在監獄當中,哪怕在人生當中非常低落,也能非常開心地、自由地享受生活。如果不認識自己生命的狀態,表面上看來可能非常陽光、成功,但實際上也許人生是極其低落的。

最後因為時間關係,提問環節沒有直播,我就再講一點,有些佛教徒可能想知道:我可能會在三月份的時候講《大乘經莊嚴論》和《維摩詰經》。

以前我們只是用漢語講,只有懂漢語的人可以接受。今年開始,如果各方面因緣具足的話,《維摩詰經》可能會有英語同傳。我希望西方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打好聞思的基礎。我看到西方人特別穩重,很多中心的這些上師們的弟子,學了佛法以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都在這些中心,很穩重。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佛法的聽聞基礎,實際上有些地方有點……我覺得還有更多的空間。

同時我也希望東方的很多佛教徒,包括我在內,在禪修上應該要下功夫,不然聽聞一輩子,最後離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修也很可惜。西方的很多人好像在聽聞方面有些不足,比如在西方很難找到五部大論聽完的人或者五十萬加行修了好多遍的人,在這些基礎方面打得不是特別滿意。所以,我今天很直接地說一說,希望我們東西方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內,我們都要在修行上、聞思上觀察自己的不足之處,不要過於自信。

西方佛教徒的有些缺點是不愛廣聞博學,除了一些學術界的人以外。很多人滿腹懷疑,但卻沒有系統地去聞思,不願意下功夫。因為他們非常理性,一般的很難接受,又沒有特別次第性的聞思系統。除了世間的教育以外,其實佛教有自己一套真正的聞思系統。所以西方人在學佛方面,應該要學習東方的一些思想,不要太過於理性或者說特別頑固,在某些方面彎一下腰應該是有必要的。

而東方一些佛教徒的不足是,雖然他們剛開始特別容易產生信心,馬上能接受,但是變得也比較快,所以很少有佛教徒像西方人那樣,在一個上師面前、在一個道場當中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剛開始他們特別熱情地接受,但過一段時間退得也比較快。實際上我們需要有一種長期修行的氣質,否則可能今天去一個道場,明天去另一個道場;今天依止一個上師,明天再依止一個上師,短暫的人生當中換來換去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互相都應該多了解一下,應該以一種比較包容的心態接受佛學,同時接受的方法方面我們也要有智慧。

最後說一下,聽直播的人,包括佛學院和一些地方的佛友:可能一月份的時候我會念一個《金剛經》和《入中論》的傳承,大概一天或者兩天內給大家簡單傳授一下,但具體時間還沒有定。

我明天要去以色列,在以色列暫時可能不一定有條件直播。那麼到今天為止,我的歐洲之行也圓滿了。我今天在這裡也特別感謝大家,包括美國那邊很多道友這次也特別辛苦,歐洲這邊也到了幾個地方,有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還有我的很多朋友,在整個過程當中給了我有形和無形的支持,特別特別地感謝大家,感恩大家!

——索達吉堪布2017.12.16於西班牙第20次UC雙語開示

來源於智悲佛網

若向外走,你會做夢;

若向內走,你會覺悟。

歡迎加入佛學會,

開啟生命的覺醒之旅!

佛教與科學|念力強大神奇的作用,不信可以試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林菩提 的精彩文章:

怎樣改掉孩子愛磨蹭的習慣?
禁慾和慾望之間如何平衡?

TAG:桂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