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交鋒箭在弦上 鷹派得勢後白宮動作愈發激進

中美貿易交鋒箭在弦上 鷹派得勢後白宮動作愈發激進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會分別開啟共和黨內和國際貿易圈內的爭端;還會對以規則為主的貿易體系帶來傷害,同時可能刺激廣泛的報復。

(特朗普 圖/AFP)

《財經》記者 蔡婷貽/文 袁雪/編輯

3月1日白宮邀請美國鋼鐵和鋁企業與總統特朗普進行座談,並對外聲稱此安排為「傾聽會談」,但就在會談中,特朗普對外正式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徵收25%、對鋁徵收10%關稅,他將於3月5日那一周正式簽署相關文件。

消息宣布後,除了鋼鐵股,如美國鋼鐵上漲6.6%,美國道瓊斯指數一度下跌400點,福特汽車、波音公司雙雙下跌超過3%。

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宣布前絕對保密,不少共和黨議員對此決定感到訝異,「共和黨議員仍處于震驚中」,一位美國國務院前資深官員對《財經》記者形容華盛頓對特朗普此舉的反應。眾議院議長瑞恩指出,「希望(行政部門)能考慮到(此政策)非目地性的後果。」

美國企業、貿易團體和學者紛紛對歐盟、中國和其他美國貿易夥伴可能對美國採取反制或報復措施提出警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鮑恩(Chad Bown)批評說,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毀壞的將是美國參與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我們在過去70多年協助建立了這個(全球貿易)體系,我們試圖在此體系下規範自己的行為,同時說服其他國家也遵循此規則……但過去一年走過的這條路,基本上將把一切都銷毀」。

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全球經濟資深研究員李威(Phil Levy)也呼應此看法,他對《財經》記者指出,該政策將分別開啟共和黨內和國際貿易圈內的爭端,由於目前細節未明,無法評估立即的經濟影響,但當下的方法顯然可能對以規則為主的貿易體系帶來傷害,同時可能刺激廣泛的報復。

特朗普自競選時就承諾「美國優先」,增加美國就業機會,上任後大幅調整美國貿易政策,大張旗鼓重新談判所有美國的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今年1月宣布對進口光伏產品徵收30%關稅,接下來又對配額120萬美元內的洗衣機徵收20%關稅,對超過配額的進口洗衣機徵收50%關稅。但更加重磅的措施,如對鋼鐵進口提高關稅、對中國的301調查等都幾經延遲。

鴿派失去優勢

美國商務部2017年初啟動評估進口鋼鐵是否影響國家安全的232法案, 該報告本應於去年6月底公布,但公布時點再三推遲。

商務部最終於2月16日正式向特朗普提出三個建議方案:對所有進口鋼鐵徵收24%關稅;對非北約盟國的12個國家徵收53%關稅,同時將它們的進口份額限定在2017年的進口量;或者要求所有2017年對美國出口鋼鐵國家把出口量降到2017年的63%。對鋁進口的建議也類似於鋼鐵,只是關稅和份額比例不同。

根據美國Politico報道,特朗普政府內部對是否徵收關稅爭辯數月,反對徵收關稅的鴿派包括國務卿蒂勒森、國防部長馬蒂斯、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鷹派一方為前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商務部長羅斯。

隨著幕僚秘書波特(Rob Porter)的離職和科恩的失勢,這場爭論以鴿派的失敗而告終。

曾在貿易代表辦公室、商務部、財政部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任職的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麥克·丹妮爾,根據歷史經驗指出,徵收關稅將對鋼鐵消費產業造成嚴重傷害。

勞工統計局的統計顯示,美國有540萬人受雇於鋼材消費行業,鋼鐵行業的工人為14萬人,這意味著1名鋼鐵工人受益,就有38個鋼材消費業工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失。鋁消費行業也同樣會受到關稅徵收威脅,首當其衝的啤酒企業就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反對。

麥克·丹妮爾稱,美國鋼鐵業和鋁業在數十年特別優惠政策下,不求改革,缺乏國際競爭力,政府祭出提高關稅的做法完全是錯誤,「沒有證據證明鋼鐵業目前處境到了影響國家安全的層次」。

親共和黨的美國保守派媒體The Weekly Standard也批評,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是「選擇錯誤的戰場,在錯誤的時間挑錯了敵人」。美國的主要鋼鐵進口國為加拿大、韓國、日本等盟友,考慮到美國經濟正處於增長的時點,此政策無疑會為美國經濟澆冷水。

儘管中國出口美國的鋼鐵和鋁比例相當低,但美國產業界和部分官員仍認為行業的困境起因於中國產能過剩,因此徵收關稅是否對中國具有針對性,是否可能引發中美貿易戰讓外界憂慮不已。

至2017年4月為止,中國鋼鐵佔美國進口總量的2.1%,2016年佔2.6%,遠低於2008年的15.1%。2017年,美國自加拿大進口的鋼鐵為自中國進口的8倍。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王賀軍於2月17日指出,美方已經對國內產品提供了過度的保護,美國不應以「國家安全」為由,輕率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再採取限制措施。「國家安全」範圍十分廣泛,缺乏統一界定,極易造成濫用;如果各國仿效美方做法,將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嚴重影響。「如果美方最終的決定影響中國利益,中方必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利。」

對華貿易政策幾經推遲

競選時多次把中國當作批判對象的特朗普,在上任一年後並未兌現其降低美中貿易逆差的承諾。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為3752億美元,中美貿易赤字在他上任第一年不降反升。

2017年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為5055億美元,中國約4%GDP來自對美出口,其中主要為消費性商品,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衣服和鞋。美國對中國出口為1303億美元,主要為波音飛機、精密儀器和大豆等農產品。

全球對中美貿易戰的擔心,不只來自3月1日宣布的關稅政策,更來自特朗普上任後多項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中美去年7月舉行的全面經濟對話,因雙方立場分歧,最後也未達成共識,此後特朗普政府暫停了全面經濟對話。

特朗普政府2月28日發布的首份貿易政策報告指出,「我們將使用各種手段避免中國或其他國家阻礙真正的市場競爭,我們將對抗中國或其他國家躲在國際組織後面的做法,阻止美國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

對長期參與中美關係的專家而言,白宮選擇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訪問華盛頓、尋求管控中美貿易歧見時宣布針對鋼鐵業的措施,「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美國務院前資深官員指出。

對於特朗普政府的一連串政策,不少商業團體深感憂慮。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北亞分會就指出,如果中美貿易緊張升級,黃豆很可能成為中國的報復對象。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自美國進口的黃豆價值140億美元。美國8個重要的黃豆生產州在總統大選時將選票投給了特朗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對《財經》記者分析,大豆確實是中國可考慮對美施壓的選項,因美國62%的大豆都是出口給中國,「對大豆進行一些限制性措施應該會讓美國感受到一點壓力」。

但是鑒於當下美國對華氛圍很不友好,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貿易戰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中美關係。

李巍認為中國可在外交上做一些回應,但不主張採取激烈、實質性的措施,「若必須要做實質性回應,或許可以考慮美國電影的進口……這樣傷害比較少,同時又能給美國傳遞比較明確的信號」。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在過去一年一再拖延,商業團體曾一度被告知去年聖誕節前將公布,接著1月特朗普進行國情咨文前又是另一時間點,但特朗普政府最終未對對華貿易政策下決定。這也顯示了國際貿易間緊密關係,各國之間擔憂互相報復的現實。

中美企業都在不斷重申正向發展對雙方都十分關鍵。美國中國商會於1月30日發表的2018年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78%受訪企業認為中美積極發展雙邊關係對他們至關重要。

美中全國委員會中國區事務副會長彭捷寧(Jake Parker)對《財經》記者指出,該協會對劉鶴訪問美國感到興奮,希望他能依照達沃斯論壇演講內容,帶去具體政策承諾,落實市場開放的改革和維護公平競爭環境,「這是重建美國商界對中國政策走向信心的最好方法」。

彭捷寧同時表示,該委員會認為特朗普政府對外國企業在中國面臨的問題已有正確認識,同時對任何貿易措施可能對美國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影響仍是相對謹慎。

不過,被認為對華鷹派的納瓦羅近來或進一步獲得特朗普重用。他於去年 8月14日發表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會用盡一切適當手段阻止美國企業被迫轉讓技術。特朗普在同日下午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依1974年貿易法第302(b)條款,決定是否調查中國涉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和強制美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的政策和做法。

萊特希澤於8月18日正式啟動301 調查,調查結果的公布也幾次推遲。萊特希澤以強硬和攻擊性強出名,他對301的使用,尤其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利用301法案對付日本的記錄,可能為中美貿易帶來新挑戰。

中國政府已重申,不反對特朗普政府在WTO框架下處理爭端,但是如果美國選擇片面行動,中國將有所回應。

(本刊記者黃承婧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將刊發於2018年3月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Till REUTER:引領科技創新
三星「太子」翻案!刑期減半,緩刑釋放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