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喝茶時用 「公道杯」 ,多此一 「倒」

喝茶時用 「公道杯」 ,多此一 「倒」

茶葉,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相傳先人神農嘗百草中毒,用茶葉來解毒,從此茶葉在華夏大地興起。周武王時期,巴蜀人用茶葉當做貢品朝貢,唐宋時期把中國茶文化推向高潮,並推廣到海外。當前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的茶文化得到很快的發展,各類茶具應運而生,對茶具要求也越來越高,茶葉的品種也越來越多。茶樓、茶室、會所、會館多了起來,包括賣茶葉的商鋪首先擺上了各類茶具,大造聲勢,茶文化一派大發展的景象。

而與茶具配套的漏斗、公道杯這幾年大行其道,似乎成了茶桌上面飲茶時必備的用具,看上去似乎越繁瑣,茶具越多,越顯得有文化、有層次、會品茶,沾上文人雅士的邊。本人則認為,凡是品紅茶系列、發酵、半發酵系列的茶葉,品茗時,均不宜使用漏斗和公道杯。古人云:「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品茶就是「形而上」的範疇,除了解渴之外,品茶過程是感受茶的「氣味」,靜下心來品味,茶的清香「氣味」可打通你的十二經脈,使得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心曠神怡,益壽延年。一壺好茶如果經過漏斗、公道杯,這樣一番來回折騰,氣味損失一半,茶水溫度也降低了,從心裡就感覺不新鮮了,得不到那種茶香的滿足感,為此提出此觀點進行探討。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的角度來看,中醫理論最講究「氣味」。眾所周知,人蔘是一味補氣的第一要葯,煮人蔘時,老中醫往往叮囑病人:蓋上蓋子煮人蔘。目的是防止氣味跑掉影響人蔘補氣效果。同理,品茶就是品茶的「氣」和「味」,而「氣」是茶的靈魂,這就是屬於「形而上」,它應當包括茶水的口感、溫度、濃淡、色澤、飲茶者的心境和氛圍而產生的生髮、推動(提神)作用。而紫砂之類的茶壺最能把茶葉的「氣味」發揮的淋漓盡致,由紫砂壺泡茶後,直接倒入茶杯引用最好,趁熱喝茶,「氣味」跑不掉,那種茶香可謂悠然自得。過去老茶師門常說:「喝茶不燙嘴,不如喝涼水。」這說明對茶水的溫度要求很嚴格,開水泡茶,趁熱品茶,才能「熱」在其中。

大家在電視歷史劇中常常看到達官貴人手持蓋碗品茶的鏡頭,用蓋碗喝茶,就是講究茶的溫度和氣味。現實生活中,如果多人圍坐一起飲茶,可以使用多把茶壺。茶壺、茶杯宜小不宜大,茶葉泡好後,倒入茶杯觀其色、聞清香,當即飲凈,不宜停留時間過長,要少倒快品,不宜在茶杯中停留時間太長,大道至簡,隨心所欲,境由心造,心靜致遠。老茶人追求的是茶葉的品種、水質、茶具,三者合璧,認為這樣「可以清心」。

余提出這一觀點後,與圈內朋友進行對比和驗證,將同樣兩壺茶擺在一起,當使用漏斗和公道杯後,與不使用公道杯的相比,茶的味道果然有別,香氣減弱,溫度降低快,口感變差,有心者不妨一試。如果非要強調「公道杯」縮短茶葉在茶壺內的浸泡時間,每位喝茶者都能喝道濃度一致的茶水,享受繁瑣的過程,那就違背了中國道家、儒家對茶文化的精髓——對「氣」、「味」的認識了。

現在的所謂各種「雅集」大都有茶道表演這道程序,為了營造氣氛,美女「茶師」們,故弄玄虛,耍花樣,擺姿勢,動作過於繁瑣張揚,甚至還要「持證上崗」,認為這樣有檔次,好看,似乎很古典,是一種「精神享受」,其實這是表演第一,喝茶第二。「身著羅綺者,並非養蠶人」,這種所謂的「茶道」是一種潛在的虛無的、浮躁狀態,成為一種「商業口紅」,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另類」,余認為是多此一「倒」,有畫蛇添足之感,不提倡使用,中國有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我們應當正本清源,很好的挖掘、研究、繼承,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搞那些表面的、花哨、不實東西。

(拙作發表在《靈泉》雜誌2016年第三期上)

文.原創:崔穎

圖.提供 :陳仁朝

有好文好圖添加以下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容齋茶話 中藥里的詩情畫意 精美手繪
不傷身體的減肥中藥方,可泡茶喝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