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勝吳廣兵敗身死的時候,已經復國的諸侯為什麼不救援?

陳勝吳廣兵敗身死的時候,已經復國的諸侯為什麼不救援?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很快就席捲全國,但當章邯率兵出關擊敗陳勝吳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救援他們?

剛起事的時候,如果能連續打勝仗,起義的隊伍就擴張得特別快。一開始就是確實活不下去的農民,但是因為可以劫掠官府,富戶,獲取財物,所以後面加入的人會越來越多,以劫掠財物為目的的人也越來越多。

而且,農民起義還有一個特點,如果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就會攜帶大量家屬隨行。這樣,整個隊伍的戰鬥力下降的會比較快。

所以,農民起義軍往往一開始戰鬥力比較強,後面隨著隊伍的人員結構變化,戰鬥力下降就比較快。一開始還能夠打硬仗,而在隊伍人數越來越龐大以後,反而越來越不能打硬仗,只能打順風仗。一旦打了敗仗,整個隊伍就很容易潰散。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只有陳勝吳廣,實際上是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有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到王莽末期的綠林起義,東漢末年的張角起義,到隋末的農民起義,到黃巢起義,到元末農民起義,到明末的李自成起義,都是如此,概莫能外。

其實不光農民起義軍如此,所有的軍隊都存在這個問題。對一個隊伍的考驗並不只是能否打勝仗,更重要的還是能否在打了敗仗之後不潰散,也就是跑不散的問題。尤其是經過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之後,軍隊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本來就離秦滅六國時間不長,各國的貴族都還在,也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實力。而他們在秦統一之後的生活是比較壓抑的,本來也在等待機會捲土重來。

所以,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國貴族看到秦國大勢已去,就紛紛起兵反秦復國,他們只是在反秦這一點上能夠形成統一戰線,但各自反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

秦國在派章邯率兵出關進入中原地區以後,章邯也是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看出來各諸侯國其實都是和陳勝吳廣離心離德的,只想撿便宜,不想下本錢。所以,章邯選擇的策略是擒賊先擒王,將陳勝吳廣軍隊當做主要進攻目標。

而在秦軍進攻陳勝吳廣時,各諸侯國的軍隊都保持著隔岸觀火的姿態,並沒有出兵救援,最後陳勝吳廣被擊敗,各諸侯國的形勢也急轉直下。之前陳勝吳廣在進攻秦軍主力,各諸侯國的貴族們則忙著跑馬圈地,恢復自己原來的領土。而陳勝吳廣被消滅後,各諸侯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秦軍進攻的下一個目標。

到巨鹿之戰時,秦軍在圍攻趙國,而其他各國這次雖然都派出了軍隊前來救援,但卻都是出工不出力,到了前線就屯兵不前,既不去給趙國解圍,也不去進攻秦軍。楚軍當時是諸侯軍隊中最強的,但宋義的策略同樣是隔岸觀火,坐等收漁翁之利。只是項羽突然爆發,殺死宋義,奪取兵權,和秦軍進行了決戰,並擊敗了秦軍。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如果當時項羽沒有爆發,秦軍能夠順利消滅趙國,秦滅六國的歷史就完全有可能重演。因為當時在北方的各諸侯國實際上軍隊都不多,也沒有能力單獨抵抗秦軍。而楚國在擊敗秦軍之後,也成了各諸侯國中的霸主。

總之,巨鹿之戰要麼是秦軍取勝,消滅六國,要麼就是楚軍擊敗秦軍,成為霸主,而那些只想著撿便宜的各諸侯國的命運其實都是一樣的。要麼被秦國消滅,要麼給楚國當附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彈史 的精彩文章:

孫權偷襲荊州,擒斬關羽,劉備為什麼不及時救援?
阿蘭表現不如武磊,恆大不想用?不用他用誰,恆大還有誰射門?

TAG:蕭武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