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茶在我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古代作為飲茶用器的茶盞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秦漢時期,飲茶之風日漸興起,茶具才開始從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離出來。據了解中國出土的最早茶具為東漢燒造。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誌。

茶為國飲,遠近同俗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唐代宮樂圖(會茗圖)

在唐代以前飲茶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到了唐代,飲茶之風才擴散至民間趨於平民化。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當時也形成了人人飲茶的社會風尚,正如《舊唐書?李玉傳》中所提到的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當時的不少城市已出現了專門賣茶的茶館。此時方才出現了專門用於飲茶的器具——茶盞。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瓷茶盞是宋代制瓷工藝與社會環境相結合的產物,茶盞不僅僅是盛貯之器,它還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品位和質量以及那個時代的審美、價值觀等文化內涵。


宋瓷茶盞造型簡潔,優美,裝飾典雅含蓄,將實用美觀以及精湛的製作工藝完美地結合,也反映了兩宋時期崇尚質樸,清秀自然的社會審美情趣。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南宋 曜變天目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源於福建建安北苑貢茶選送的評比,後來民間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為宋代一時風尚。它是在茶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


宋人鬥茶之風的興起,與宋代的貢茶制度有密切的聯繫。民間向宮廷貢茶之前,茶人以鬥茶的方式,評定茶葉品級等次,勝者作為上品進貢,獻茶的人也可以陞官晉級。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南宋劉松年鬥茶圖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曾畫過一幅表現鬥茶場面的《鬥茶圖》。圖中四位鬥茶手分成兩組,每組二人。左邊鬥茶人,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壺,昂頭望對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壺,左手持茶杯,兩手拉開距離,正在注湯沖茶。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繪製的《鬥茶圖》 原圖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鬥茶」之法講究茶質、水質和技藝。鬥茶想要取勝,不僅需要茶品好,茶人的技巧嫻熟,而且需要優質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鬥茶是要比試誰的茶盞中泡沫停留的時間更長。


因鬥茶是以茶色是否鮮白為標準,所以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為主。好的茶盞顏色能襯托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里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面上不留水痕。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龍泉窯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松風鳴雪兔毫斑」——鬥茶佳器

那麼哪種茶盞適合用來鬥茶呢?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書法家蔡襄在《茶錄》裡面都曾提到過建盞是最適合點茶和鬥茶的茶器。


宋徽宗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如蔡襄在《茶錄》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黑釉盞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建盞」是指自北宋以來在建陽市水吉、池中、後井出產的黑釉茶盞。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出產的黑釉瓷被譽為「瓷壇明珠」。


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能產生不同的筋脈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現兔毫狀、油滴狀或曜變狀,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中國風格和濃郁的東方古典藝術色彩。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北宋 建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常見的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油滴盞的油滴紋是黑釉在高溫中形成的結晶釉,黑色的釉層上均勻分布著小而密集的斑點,猶如漂浮的油滴。因為斑點有金黃色或銀灰色之分,故這類建盞又有「金油滴」和「銀油滴」的區別。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兔毫紋的形成是由於釉中的鐵質在高溫中聚集,並向下流動,產生流淌狀絲毛紋,因細密如兔毛而得名。同樣有金黃色、銀灰色、藍色等炫目色彩。在燈火的襯托下,能變幻出絢麗迷離的光影。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北宋建窯兔毫盞

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製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故名"鷓鴣斑"。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 鷓鴣斑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們鍾愛。這種瓷器的釉面顏色紺黑如漆,溫潤晶瑩,釉面上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細,閃閃發光。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裡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


宋代有關建盞記載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輿勝覽》,作者祝穆寫到:「兔毫盞,出鷗寧之水吉。


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漠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變盞」價格昂貴且極難得到。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宋兔毫盞 日本京都博物館


宋代才子黃庭堅,與詩友品茗鬥茶中,常常即席賦詩,如「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松風轉蟹眼,乳花明兔毛。」就體現了黃庭堅對黑釉兔毫盞的讚譽之詞。


蘇軾在《送南屏謙師》中也表達了對兔毫盞的喜愛之情,「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鵝兒酒」。


建窯兔毫盞從元代開始衰落,以致失傳,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失傳幾百年的兔毫盞已於1980年在福建恢複試製成功。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南宋吉州窯兔毫盞

除此之外,宋代茶盞在充分吸取唐代茶盞優點基礎上,出現了一種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這種茶盞被稱之為斗笠盞或斗笠盌」。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北宋耀州窯青釉劃花斗笠盞

茶與茶盞的關係是相生相融的。同樣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盞,便能產生不同的湯色滋味。茶,因為茶盞而有了形,人們既可品其味,又可觀其色,還可聞其香,更可杯底留香。


茶盞不僅有其收藏價值,更有其實用價值。如今大眾對茶盞收藏熱情也越發高漲,而對茶盞的保護與重視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仍需我們不斷努力。

近期熱文鏈接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市場丨蘇富比紐約春拍,高古佛像超清圖
名品丨元青花大罐,紋飾暗藏玄機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