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拈花一笑:菩提樹的自然之心

拈花一笑:菩提樹的自然之心

安靜時,悄悄地讀《詩經》,竟認識了許多植物。《小雅》中有一首《南山有台》,簡直像一個植物園,一首詩里竟生長著10種植物,分別是:台(莎草)、萊(香草)、桑、楊柳(垂柳)、杞(旱柳)、李、栲(臭椿)、杻(檍樹)、楰(鼠李)。樹葉「嘩嘩」作響,樹影婆娑多態,許多草木即使見了也說不出尊姓大名。

這裡,專門說一說「杻」。杻就是檍樹,台灣文化大學潘富俊先生認為就是菩提樹,且言之鑿鑿。我第一次見到菩提樹是10年前在海南,第二次拜謁了暌違已久的菩提樹是在去年秋的台灣之旅。我一直自以為是,認為這種原產印度的亞熱帶雨林樹種只適應於南方,看了《詩經》恍然大悟,它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的王都周圍已經悄然生長。

出於對佛教的尊重,才關注起菩提樹來。我只曉得兩個爭論菩提有無的偈子,是神秀和慧能的一個公案。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於是作偈答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悟性不足,至今未能明徹其中的深意。

公元前6世紀,北天竺的一個小國家迦吡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喬達摩.悉達多,看到當時社會動亂,人民水深火熱,感到失意絕望,於是消極厭世,不願繼承王位,毅然離開了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外出尋求解脫苦難之道。身心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在一棵叫「迦耶「的畢缽羅樹下,覺悟萬物生靈的存在和虛無,這個見性成佛的時刻成了一切佛教徒人格信仰的基點,也讓畢波羅樹從此之後有了一個和得道見性緊密相連的聖潔名字----菩提樹。據說釋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樹,樹榦雄壯,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樹榦上寄生著蘭花、紫草、鈴蘭,樹枝間跳躍著孔雀、鸚鵡、獼猴。作為實際存在之物,我沒有親見這顆菩提樹,看到這樣的描寫,非常神往。在寺廟禪院里,菩提樹作為吉祥聖木,隨千年流轉,伴著清苦的僧人們,日復一日地見證者生死輪迴和空性成佛時刻的到來。一棵千年的菩提樹下,真真假假地都藏著許多得道開悟的故事,伴著這樣的故事,這棵被天降祥瑞所恩澤的菩提,一枝一葉,一花一果,逐漸成了神佛庇護眾生靈的福祉。

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就好比一棵樹或一株草,我們都可以毫不狂妄地稱作自己為一棵菩提樹。雖然擁有的土地只有幾平方或剛好盈尺,然而,努力抬頭仍可見遼闊的天空,何況我們的思想和身體也隨著花開花落,每時每刻都在悄悄變化著。除了食物與工作,只是渴求著明澈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點點有良知的關心。

我們和菩提樹都有著自然之心。自然之心,永遠流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乘興走筆 的精彩文章:

小園香徑:聽壺
人生初旅:難忘17年前第一次獻血

TAG:乘興走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