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文|逆北


問題的提出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帝國在軍事上的失利一直是學界與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的確,在整場戰爭中,清帝國的陸海軍均遭遇了沉重的挫折,這也極大助長了日本在索取「賠償」上的囂張氣焰。

可是,為什麼清政府派往朝鮮半島的陸軍遭遇重挫後,清政府咬緊牙關選擇力戰;而當日軍攻入遼東半島,並伺機突破山海關時,清政府仍可以裝作沒事人一樣,在對內宣傳上以虛假的勝利來掩人耳目。當威海衛軍港被攻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清政府卻選擇了投降呢?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圖繪《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筆者認為,清政府在整場戰役中之所以能屢敗屢戰,與其海軍主力尚存有著極大的關係。清帝國雖還有福建水師等其他海軍部隊,但同北洋海軍相比,在距離戰場之遠近與實力比較方面卻遠不如他,這也使北洋海軍成為了清政府在整場戰役中可打的一張「兜底牌」。

這樣一張「兜底牌」的價值之大,不僅清政府方面知道,擅長情報工作的日本人也了如指掌。因此在大東溝,日本海軍集結主力試圖將返航的北洋海軍主力盡數殲滅,其背後之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北洋水師的部分官兵合影)

筆者在這裡無意於探討北洋海軍覆滅之因,因為關於此方面的著述頗多,再言及價值並不大。筆者想說的是,甲午戰爭之敗,是敗在清政府海軍主力的喪失,而海軍主力之喪失,又寓示著清政府在海上的失敗。

換言之,假如清政府的北洋海軍能夠在戰爭中繼續苟延殘喘,勝利的天平很有可能偏向清政府這一方。這並不是信口雌黃,而為了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我們不妨從以往的歷史中,即古代中日之間圍繞朝鮮半島所引發的戰爭中來一探究竟。


白村江一戰打出了至少二百年的和平

唐高宗在位之初,朝鮮半島的新羅王國送來了求援書。原來,半島的另外兩個割據政權——高句麗與百濟聯手日本北上,正準備一舉滅掉新羅。新羅一旦覆亡,不僅有利於日本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投放到半島,還會讓唐帝國在東北的邊境變得愈發的動蕩。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朝鮮半島割據的狀態,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形成)

高宗自然不會等閑視之,他立即令安東都護府及時動員軍隊東進,同時還從其他地區向半島調兵遣將,唐帝國的陸軍似乎勢不可擋。

唐軍開入半島後,的確打了幾個勝仗,可是隨著戰線不斷拖長,唐軍的補給變得困難起來;而高句麗等的軍隊雖然退卻了,但戰線的收縮正有利於其集中兵力進行反擊。唐朝遠征軍的處境不容樂觀,而半島內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也讓唐軍作戰環境變得複雜起來,戰事一時陷入了僵持。

這種僵持的局面很快便被打破了,唐軍突破了日本與高百兩國聯軍組成的防線,並一舉席捲了整個南部。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唐將劉仁軌的水軍在半島西部的白村江大敗日本海軍。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如果比戰船的數量,劉仁軌方面佔據著劣勢,因為其戰船只有一百多艘,而日方卻有數百艘戰船。但是,如果比噸位船速火力、以及各單位作戰配合的話,唐軍卻要遠遠超出日海軍。

在作戰中,劉不慌不忙,其充分發揮己方的優勢,利用船大且快、火力強的特點,迂迴包抄日方的艦隊,千餘名唐軍將士將火箭射向日軍的戰船。不一會,日方的船隊就籠罩在一片火海當中。劉仁軌咬住不放,又命令繼續進擊。

日海軍本缺乏統一指揮,又被一頓火箭射的慌不擇路,而狹窄的海灣也為日軍的逃亡蒙上了一層陰影。劉仁軌獲勝了,在他的指揮下,日海軍遭遇重創,消息傳到岸上後,日軍士氣大挫。這也極大制約了其主動性之發揮,在唐軍的前後夾擊下,日方的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經此一戰後,雖然劉仁軌暫時離開了自己的崗位,可日本在半島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內部的矛盾。日本領導層陷入了混亂當中,其自顧不暇,尚能再貪戀於半島呢?因此,唐王朝之所以能在半島戰爭中勝出,陸軍的拚死搏殺固然功不可沒,可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唐軍在海上的勝利。


萬曆援朝與豐臣的遺言

「勿使我軍做他國之孤魂野鬼」,這是16世紀末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的遺言。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16世紀末,豐臣秀吉的勢力在日本內戰中異軍突起,依靠著西式火器的幫助,豐臣迅速統一了整個群島。俗話說,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豐臣也是如此,很快,他就把侵略的矛頭又一次對準了朝鮮半島。日軍登陸後,連克平壤等重鎮,在半島肆意燒殺劫掠。豐臣的動向引起了明朝政治精英們的警惕,在朝鮮李朝政府的求援下,明又起大兵數萬進入半島作戰。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明軍在血戰)

明陸軍的作為同當年的唐軍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明軍的大炮為明步兵奪回平壤立下大功,可是由於大炮笨重,且山路頗崎嶇,追擊日軍的明步騎兵,很快就和他們的重武器拉開了距離,明軍的支援火力大減。

反觀日方,日方的各家大王在得知明將李如松追下來的消息後,立即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在漢城以南的碧蹄館,明軍遭遇了挫折,日軍抓住機會反撲,很快就把漢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明軍的後續部隊開到後試圖解圍,結果被日軍擊敗,陸上的戰事也僵持了起來。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無獨有偶,僵局的打破又一次發生在了海上。正當明陸軍無計可施時,明政府從廣東調來了水師,這支部隊同朝鮮將領李舜臣的龜船(一種機動性與火力俱強的戰船)部隊合在一處,決計在露梁海痛擊日水軍來策應陸上的戰鬥。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這場戰鬥打的是接舷戰。在喊殺聲當中,明將鄧子龍與朝鮮將軍李舜臣紛紛戰死,可是由於中朝水軍指揮得當,盤踞於露梁海基地的日軍船隊最終敗下陣來。這場海戰的勝利不僅讓日海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也大大影響到了陸上的戰局。

在得知後路被切斷後,陸上的日軍無心戀戰,徐徐退卻,而明軍野疲憊不堪,稍作追擊後便旋即折返。萬曆援朝戰爭再一次以中方勝利告終,而用鄧子龍等官兵的犧牲所換來的海戰之勝利,其對於陸上之戰局也不言而喻了。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餘論

回顧唐明兩代的援朝之歷史,不可不說,海軍對於掌握半島控制權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從最近來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正因為未能估計到美國人在仁川的登陸,才落得功虧一簣,只得望釜山興嘆。而美軍之所以能成功在仁川實施登陸,也正因為其掌握著半島水域的主導權。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勝日本的戰爭,告訴我們甲午戰敗的真相

筆者認為,在今天這個軍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下,核武器等的發展似乎讓常規部隊(陸海空三軍)的作用退居其次,可是,掌握海洋便可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的真理性,卻未因時光的流逝而褪色。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先重海上軍事力量的培養,此言不虛矣!

參考文獻:

《探索·發現》欄目編《甲午中日大海戰》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 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

李伯重《火槍與賬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

梁二平《敗在海上:解讀中國古代海戰圖》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3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