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老戲評說之戚畢經典《文姬歸漢》

經典老戲評說之戚畢經典《文姬歸漢》

在風雨合作的漫長歲月里,戚畢二老創造了無數經典的舞台藝術形象。白娘子、蘇三、王千金、志貞、許仙、王金龍、林招得、周文賓、賣油郎......無一不讓我們印象深刻。但事實上,戚畢兩位老師演過的角色遠不止這些。據畢老在電視中回憶,在劇團自負盈虧的那個年代,劇團演出什麼劇目完全由市場決定,如果某個戲開票客滿,就繼續上演。反之,就得立馬換戲。在這種殘酷的市場機制下,勢必要求主創人員出新新戲,出好戲。因此,有些戲不斷加工革新,越演越精。而有些戲因未能迎合更多觀眾的的需求,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正如劇名一樣,劇中大篇幅的劇情圍繞蔡文姬開展。說實話,畢老的戲份並不多。縱觀整出《文姬歸漢》,畢派唱腔只有一處「我朝才女蔡文姬」的唱詞較為集中。雖然是早期唱腔,但聽得出這時期的畢派唱腔特徵已經十分鮮明。劇中的畢老嗓音清亮,中氣十足,聲音極具穿透力。面對朝堂之上匈奴王,董祀有禮有節,義正言辭,據理力爭。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化解了匈奴王心中的疑慮,為最終迎回蔡文姬立下了汗馬功勞。

戚畢版《文姬歸漢》概況

戚畢版《文姬歸漢》主要寫漢代才女蔡文姬在漢末戰亂中被擄匈奴,為左賢王妻。曹操平定中原,因蔡文姬為故友蔡伯喈之女,又有修史才能,故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迎歸。時左賢王已死,匈奴王懾於曹操軍威,同意放歸,唯堅持匈奴習俗,子女不得隨往。文姬愛子女情深,不忍獨返,欲與子女同歸。周近以軍威相脅匈奴王,反激匈奴王怒,幾成僵局。董祀有理有節,文姬深明大義,忍痛離別子女獨歸。文姬歸漢,途中作《胡笳十八拍》以抒悲懷。周近見曹操復命,反誣董祀有失大國尊嚴,對匈奴卑躬屈膝。曹操片面聽信,欲罪董祀。文姬面見曹操,陳述原委,為董祀辯罪,並奏《胡笳十八拍》,痛述戰亂擾民之悲,求兩地和好。終得曹操明鑒,中原匈奴立約求好相處,董祀無罪,並賜婚與文姬成親。

1960年2月,越劇《文姬歸漢》由上海合作越劇團首演。金風、李卓雲導演,姚治芳、吳心國作曲,戚雅仙飾蔡文姬、畢春芳飾董祀、陳金蓮飾曹操、潘笑笑飾周近、丁兆豐飾匈奴王。該劇根據郭沫若原著話劇《蔡文姬》和程硯秋的京劇演出本《文姬歸漢》編寫。劇情與郭沫若話劇本有兩處較大的不同處理:一是在曹操迎歸文姬時,左賢王已死。如左賢王不死,曹操派使者迎歸匈奴王族之妃,以勢相逼,強人所難,似不合情理。左賢王既死,矛盾焦點集中在不得與子女同歸上較易處理;二是對曹操這個人物,郭沫若在話劇本中是歌頌聖德,而在越劇本中則多方面刻畫曹操性格,既表現其雄偉威武,也表現其剛愎奸險。看上海戲劇家協會曾為此劇召開座談會,受到戲劇專家們的讚賞。

知識鏈接

文姬,指蔡文姬。據《後漢書·董祀妻傳》,蔡文姬為陳留郡國人。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亡後歸居家中。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董卓在長安被誅後,其父蔡邕曾因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將而獲罪,為司徒王允所囚,並被處死獄中。蔡文姬則於兵荒馬亂中為董卓舊部羌胡兵所擄,流落至南匈奴左賢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建安中,隨著曹操軍事力量的不斷強大,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的被逐步削平,中國北方遂趨於統一。在這一歷史條件下,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便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就是歷史上所謂「文姬歸漢」的故事。

《文姬歸漢·我朝才女蔡文姬》唱詞

只因為中原常被戰火擾,近年南北疏邦交。今日奉了丞相命,千里迢迢遠道到。那一來,先向大王問個好。那二來,有件事情想求告。我朝才女蔡文姬,失散多年無處找。丞相是為修國書集文豪。大王、右賢王,董汜將丞相的心意再轉告。中原連年動兵刀,曹丞相掃平群雄保皇朝。如今是戰火已熄百廢興,文治之道最首要。舉國之事事非小,天下俊才齊揮毫。文姬本是蔡邕女,家學淵源才學高。如能歸漢重修史,我朝的受益真不小。聽說是左賢王早年就陣亡,文姬是去留匈奴不足道。素聞大王求友好,尋訪文姬歸漢朝。

《文姬歸漢·漢朝哪有并吞意》唱詞

我笑右賢王你好多疑也!又何必刀出鞘兵橫行!我漢朝哪有并吞意?今日奉了丞相命,備得厚禮來贖文姬。只有使者和隨員,後無一兵又一騎。你風聲鶴唳多驚懼,杯弓蛇影自生疑。大王,漢朝要是真想并吞匈奴地,何必這般使詭計?雄兵百萬將如雲,一道令下馬如飛。浩浩蕩蕩出邊城,威威風風出征西。又何必故弄玄虛迎文姬,還派使者送重禮?

— END —

來源:春芳滿園別樣紅

本期編輯:東方笑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越劇之家 的精彩文章:

天地雖廣大,難容不孝子——隨筆《清風亭》

TAG:越劇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