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希望病人都能好起來,但現在還做不到」

「我們希望病人都能好起來,但現在還做不到」

選擇進入腫瘤科,當一名腫瘤科醫生,孟志強當然期望能讓腫瘤病人被治癒,醫學的發展和自我技術的成熟,也確實讓他看到了一步步往前走的進步。

但是要讓每個病人都好起來,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當有自豪的病例發生時,自然也會有令人沮喪的病例發生。

採訪對象:孟志強

職業:復旦附屬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主任

看門診的時候,總有患者問孟志強這樣一個問題,讓他難以回答。

「我為什麼生這個病啊?」

孟志強是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主任醫師,長期從事腫瘤的微創治療,專長是肝膽胰腺腫瘤。

從事腫瘤科專業的工作已有22年了,從理論上來說,他知道腫瘤為什麼會發生,比如遺傳基因,比如基因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變化,再比如生活環境和習慣的問題……

但是具體到一個個個人,他真的回答不了「為什麼」。

孟志強讀研究生時的專業是內科其他專業,在醫院實習時他發現這門學科非常有學問,專家們分析病情時思路也非常嚴謹而縝密,但是對於疾病的治療卻沒有太多的辦法。

看到這樣的現象,孟志強心有不甘,他希望能發揮出更多的作用,那時在輪轉時接觸了腫瘤科,他覺得很有意思,就此轉了專業。

從轉入腫瘤科的1996年至今,孟志強看到了醫學在腫瘤治療方面的極大發展和進步,「醫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某些腫瘤疾病從沒辦法變到有辦法,也能從過去病人只能接受非常痛苦的治療轉為得到微創治療。」

孟志強記得2003年接診了一位年輕病人,40歲不到,本是意氣風發,當時剛升了職。可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肝內有腫瘤,中期。

「如果放在現在,可以做微創手術,效果不錯的。但那時微創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他那樣的疾病,要麼做大手術,要麼就沒有辦法。」孟志強看著那個病人,從剛來醫院時從外表根本看不出得了腫瘤,到狀態迅速地變差,只用了短短一、二周時間。「我們眼看著他一天不如一天,只住院了一個星期,體力就差到連下床都不行了。

在醫學對腫瘤沒有太多辦法時,腫瘤病人很容易就這樣被疾病及自己內心的壓力而擊倒。

孟志強知道大多數病人的思想包袱很重,生病後,病人有很大的壓力,其中一部分是疾病帶給他的,另一部分就是家庭、社會等帶給他的。「有的病人會抑鬱,這對治療很不利,治療的效果有時取決於他能否把包袱放下一些。」

孟志強本人很能理解心理狀態影響身體狀況,他自己也曾深深體會過。

他是腫瘤醫院最早研究腫瘤消融手術的人,那是通過物理手段,局部加熱或冰凍來殺死腫瘤組織的一種方法。

由於是先行者,孟志強不知道可以向誰請教,也不知道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找誰答疑解惑。

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學習國外經驗,做體外實驗。準備了很久,可等到第一個病人來的時候,孟志強還是很緊張。

「之前都是體外實驗,從沒在真正的病人身上做過,穿刺進去之後電要用多大功率,用多長時間,都不知道。」

孟志強回憶,那個病人只是一個小的肝臟腫瘤,現在回頭看,只是小菜一碟。現在他來做,只要四五分鐘就好,但那一次,他做了一個小時。

「那個時候,所有的病人都做得比現在慢,每天晚上,都要到九、十點才能回家。回家的路上,我的心臟發早搏總是發得很嚴重,有時不得不在路邊停車,休息很長一會才能回家。」

在那半年裡,孟志強心臟早搏發作得非常厲害,他去醫院檢查,可是檢查的時候卻沒有發作,他後來尋找到了規律,發現原來每次都是手術當天和第二天發作厲害。

「我就知道了,是壓力太大。我第一個做消融手術,沒有老師,出了任何問題,也不知道該問誰。」

從2000年開始研究腫瘤消融術,至今已有18年了,孟志強介紹說,從2010年開始,這項技術發展得非常快,現在越來越有效、安全、可控。他對技術也掌握得越來越嫻熟,能處理很多疑難雜症。

2017年,孟志強的科室共做了6000台手術,很多腫瘤位置長得不好的患者都被推薦到他們這裡來。

孟志強剛接診了一位複診患者,他之前得了胃腸道間質瘤,手術切除後出現了肝部轉移。

腫瘤發展得很快,所有藥物都無效,很快長到了13公分,患者和家屬來到孟志強診室的時候,非常悲觀,抱著最後試一試的想法。

孟志強之前也從沒做過這麼大的腫瘤,一般來說,5公分以內的肝部腫瘤是消融手術最好的適應指征,但這次孟志強願意挑戰一下,他對患者說:「如果你願意嘗試,我可以來試一下。」

患者和家屬不想放棄任何機會,想試一下。而孟志強知道他們的經濟困難後,也制定了最經濟的方案來治療。

「消融手術凝固的範圍有限,我就得像一口一口啃蘋果一樣,把那個腫瘤啃下來。」手術做了2個多小時,很成功。現在已經是患者第四年來複診了,很幸運,腫瘤沒有複發。

這樣的病例給予孟志強很強的自豪感。對醫生來說,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疑難病例在自己手上被成功地處理好了,那由此而來的職業成就感是沒有其他東西來比擬的。

選擇進入腫瘤科,當一名腫瘤科醫生,孟志強當然期望能讓腫瘤病人治癒,醫學的發展和自我技術的成熟,也確實讓他看到了一步步往前走的進步。

但是要讓每個病人都好起來,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當有自豪的病例發生時,自然也會有令人沮喪的病例發生。

「有些病人來的時候挺好的,可是卻怎麼治也治不好;有的患者只是腫瘤早期,但轉移得非常快。我很希望能在初診時就能預測到,對於這個病人的治療效果是不是好;他的複發概率是高還是低……可是這些都還做不到,落實到每個病人身上都各有不同,腫瘤細胞潛伏在那裡,什麼時候會發生,無法預知。

醫學上還有很多無法解答的難題,這對於在臨床第一線工作的醫生來說,有沮喪也有壓力,甚至還有很多無奈的困惑。

孟志強記得七八年前有兩個非常相像的病人差不多同時而來,都是胃癌原發,之後出現了肝部轉移。

孟志強為他們進行了兩個療程的治療後,腫瘤消失了,之後一直在進行複診。

有一個病人在5年後的那一次複診時,檢查顯示一切都很好。可是兩個星期後,她竟然由家人推著輪椅進了診室。

此時一查,全身居然到處都是腫瘤。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發生得怎麼樣這麼迅速,找不到原因。之後很快,病人就去世了。

而另一個病人,至今仍然每半年都來孟志強這裡複診,生活得很好。

做腫瘤科醫生看到了很多生死離別,看到了各種不同的病人,這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孟志強說,「我們都希望病人能好起來,但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病人不好的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惑和煩惱,當然,現在改變還並不容易,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醫生簡介

孟志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長期從事肝癌胰腺癌的微創綜合治療。

研究方向:肝癌胰腺癌的耐葯機制與治療對策。完成消融等各種腫瘤微創手術超過6000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患說 的精彩文章:

精神科醫生,先要做好自己的「功課」

TAG:醫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