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代表委員談深化改革 激發中國活力

代表委員談深化改革 激發中國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

全面加強黨建推動行業新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表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是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律師行業黨的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有效帶動了律師隊伍建設和律師事業發展,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王俊峰代表表示,加強律師行業黨的建設是律師工作堅持正確方向的重要政治保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律師行業黨建工作體系正初步形成。全國律師行業黨委和全國律協將始終以堅持黨對律師工作的領導為統領,以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有力覆蓋為目標,適應新時代律師事業發展規律,全面推進律師行業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黨委自身建設,加強工作保障,確保律師工作正確政治方向,推動律師行業黨建工作再上新台階,推動律師工作再上新台階。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銅川市市長楊長亞:

推進「放管服」釋放改革紅利

經濟日報記者 雷 婷

「持續進行中的機構改革,是一場戰略性、全方位、深層次、系統化的深刻變革,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職能配置不合理、行政效率不高、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銅川市市長楊長亞告訴記者。

楊長亞代表介紹,銅川將「放管服」改革作為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通過紮實推進「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銅川新區開始集中供熱,結束了城市沒有集中供熱的歷史。通過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全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702戶,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出台中小企業轉貸基金暫行辦法,設立基金1億元,為中小企業提供轉貸資金2170萬元,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2%。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楊長亞代表表示,推進這些改革應堅持問題導向和效率原則,合理設置和配置各級機構及其職能,促進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全面推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規範和約束履職行為。堅決破除制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定位不錯位、到位不越位。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曾文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活力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曾文明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過去的5年間,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贛州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智能化、高端化、聚集化、融合化為引領,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重點突破,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截至目前,「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全面落實,提前完成江西省下達的「十三五」鋼鐵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煤炭去產能年度任務;推進商改住,去除商業地產庫存18.8萬平方米;精準深入推進「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為企業減負104.18億元。

曾文明代表說,贛州市在打造體制機制新環境新優勢、拓展經濟發展新模式新空間等方面精準發力,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區域發展活力得以進一步迸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

「三塊地」改革探索成果豐富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近幾年,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之快,改革舉措之多前所未有。同時,改革取得的成果也超出很多人預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等一系列重要和複雜問題,其中,農村「三塊地」是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板塊。

趙松委員介紹,所謂農村「三塊地」,即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農村宅基地。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有關決定,授權啟動「三塊地」封閉試點,兩年多來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地區開展了大量制度性探索和實踐操作,取得了豐富成果。例如,在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中,研究了如何在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的基礎上縮小征地範圍,嘗試建立補償安置的前置協商程序,並提高了補償安置水平。

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中,試點地區圍繞保障農民住有所居、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退出機制、下放宅基地審批權等深入探索,一些地區已經在宅基地所有權、分配資格權和使用權「三權分置」方面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

國企利潤在改革中創紀錄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周 劍

「過去幾年時間,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推進,其中,央企資產總額不斷增加,累計實現利潤總額達數萬億元。同時,央企在許多重點領域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這些說明國企改革的成就很顯著。」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楊成長委員建議,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加強黨對國有企業領導,完善黨領導國企改革的體制機制。二是推動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尤其在推進國有企業的整體資本化運作方面,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提升。三是在推動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的同時,還應推進民營企業改革。

「除了上述重點領域之外,建議從三方面繼續推進政府管理的公共資源改革。」楊成長委員說,一是經營性國有資產改革,二是國有資源改革,三是政府掌控的社會資源改革。楊成長委員建議,未來要努力完善開發、監管國有資源的體制機制,同時,建立健全政府掌控的社會資源的改革機制。從市場化程度看,目前部分領域仍存在政府壟斷和干預的情況,未來要通過改革使這些領域出現更多民營經濟進入的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魯修祿:

生態建設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

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美麗中國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魯修祿說,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但人口密集、產業密集、水網密集,累積性環境污染和結構性污染給環境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壓力。廣東緊抓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治理和質量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空氣質量達標率達90%左右,珠三角PM2.5連續3年整體達標,廣州摸桿達標,深圳穩定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水污染治理取得轉折性改善,黑臭水體和劣五類水體明顯改善。

面對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從以量為主的高速增長轉向以質為主的高質量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生態優先和環保標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碳排放生產率和污染物排放生產率成為高質量經濟的一個評判維度。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目標,魯修祿委員表示,廣東將以更大力度、更強措施,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補齊環保設施不足的短板,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限制票補回歸2D 電影春節檔更趨於理性
震驚!男子登山在峭壁上發現「幾間房子」,離近一看竟是這個!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