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薦讀】《故國中山》—迤邐中山 紛紜爭辯

【薦讀】《故國中山》—迤邐中山 紛紜爭辯

原標題:【薦讀】《故國中山》—迤邐中山 紛紜爭辯


戰國時代的圖譜上,影印著中山國迤邐的身姿。


因為史冊記載的缺失,中山國身姿並不清晰,人們只能以側影窺測、判斷這個強悍而又風雅的國家。它的疆域都城,它的族屬世系,它的起止年代,多少迷茫、疑竇,從古到今都吸引著人們去尋覓、考證,同時必然伴隨著紛紜爭辯。


「中山」作為特定的地理符號,於公元前506年,首次出現在《左傳》。當時是春秋末年,史冊記載中山國在晉國、齊國之間,與兩國發生聯繫,但多是被攻伐的對象,說明中山國還是太行山東麓一個弱小的諸侯國。


戰國中山國疆域圖


此時,中山和鮮虞同時出現史冊。鮮虞國由白狄人所建,「都於新市」,新市是今天的河北新樂縣,至今正定縣東北新城鋪村依然有鮮虞國城牆遺址。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發源於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這一帶也是鮮虞國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中,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鮮虞。《史記》記載:「中山,古鮮虞國也,姬姓也。」關於鮮虞國和中山國的關係,史學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中山的前身是鮮虞,族屬為白狄人,姬姓。其發展歷程為,白狄人為北方狄族的一支,早年在陝西北部活動,後東遷至山西、河北中北部,春秋時建立鮮虞國,後被晉國攻佔。白狄又在今唐縣中山城建都城,改稱中山國,其民族不斷華化,最後成為戰國強國,即戰國中山國是鮮虞的延續。這種觀點以李學勤、段連勤等學者為主。


另外一種觀點以黃盛璋為主,他認為,戰國中山國與狄人所建的鮮虞既非一國,也非一族,因而戰國中山國與春秋鮮虞的歷史不相連續,君統不屬於一系,戰國中山國為周王室所封。鮮虞滅亡後,其地盤為中山國所統治,所以也稱中山之地為古鮮虞之地。


持不同觀點的學者近年都寫下大量文章,找出史冊記載、考古發現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由此也涉及戰國中山國的族屬、姓氏問題,衍生出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戰國中山是春秋鮮虞的延續,則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國家。有人則說鮮虞王族是子姓,因為在這一帶,存有大量殷商遺址,幾乎遍布石家莊、保定的各個縣區,其中藁城就有台西等9處遺址,正定新城鋪的商文化遺存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出土大量文物,因此推測鮮虞應源於商殷後裔。所以中山君統與鮮虞並非一姓,中山應是周之同姓。其實,不管哪種意見,都承認一個結果,在中山國的發展歷程中,民族融合不斷發生,鮮虞之地為後來的中山國所屬,中山國替代鮮虞國,這沒有異議。


通過大量的出土文物分析,早期中山文化雖有北方民族特色,但戰國中山國與中原各國的文化面貌並無顯著的差別。我們不妨這樣想:中山國無疑就是戰國時代的北方強國,是華夏文明的碩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我們打開中山國的畫卷,去閱讀祖先,去觸摸輝煌,去嗅聞芳香,為我們心靈增加醇美的滋養,爭辯固然不能缺少,又豈能讓爭辯耽擱我們暢懷古韻的腳步呢?


且讓我幫你勾勒戰國中山國的一幅素描:


戰國中山國,存於春秋末年至戰國後葉,公元前506年,見載於史冊;公元前295年,趙國滅中山,廢中山國君尚,毀其宗廟陵墓,將其王族遷往陝西北部,後改其姓氏為「易」,王族成員南遷湖北、湖南等地,是今天易姓人的祖先。


中山國得名緣于山,它的都城曾三次遷徙。晉人張曜《中山記》記載:「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他記載的這個戰國中山城位於今天河北唐縣的北城子村。這裡曾出土大批戰國中山國青銅器、殘碑等文物,保存有夯土清晰的中山國城牆。這就是中山國的第一個都城。戰國中山國的第二個都城叫「顧」,位於今天的定州市。定州一帶曾發現幾處戰國時期古城,出土文物頗多,其都城的具體位置沒有明確的考古發現。但《史記》等典籍有明確記載:「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戰國策》、《水經注》中亦有記載,確認在定州。第三個都城在河北靈壽縣古城村以西的地帶,至今保存有相對完整的戰國古城遺址。與之相鄰的平山三汲一帶發現多處大墓,經考古發掘,證實為戰國中山國王墓。



唐縣北城子出土的戰國中山國四獸耳銅瓿

戰國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河北中部一帶,《戰國策》記載其「方五百里」。另外據《畿輔通志》記載以及專家們考證:中山之地,西臨雲代,東接滄贏,位於燕南趙北。西有太行山,東有華北平原,可謂「關山峻阻,川陸流通」,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也為中山國的強盛和發展提供便利。戰國時代,中山國最為強大時,特別是佔領燕國大片國土時,疆域超過典籍記述,大致包括今天石家莊、保定大部,邢台北部、衡水中西部,甚至山西東北部山區。


戰國中山國存在200多年,幾乎貫穿了整個戰國時代,在列國的夾縫中生存,它的頑強精神永駐史冊,吸引我們關注。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公元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中山屬地柏人城(今河北隆堯縣西),中山國收留這個曾經的「敵人」。但很快遭到報復,三年後,晉大夫趙鞅大破中山,使中山國遭受沉重打擊,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公元前414年,《史記》記載:「中山武公初立。」定都於顧。但沒過多久,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就搶先派樂羊攻打中山,於公元前406年滅中山。魏文侯封樂羊為靈壽君,並派太子、相國李克等治理中山之地。中山國於是又消失了近30年。


直到公元前378年,中山國桓公復國,遷都靈壽。桓公勵精圖治,發展手工業、注重農業,積蓄力量,修築長城,建造了繁華靈壽城,使中山國登上戰國強國的歷史舞台。桓公去世後,中山成公即位,繼承先祖遺風,發展生產力,使國勢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中山成王墓中發現了九個銅鼎,說明中山國勢增強,政治地位提高,敢於與各諸侯國王一樣使用九鼎了。公元前327年前後,中山國歷史上年輕有為的國王(厝)王登上王位。此後十餘年間,中山國富兵強,先是參與「五國相王」,再是伐燕取得大勝,「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達到歷史的鼎盛時期。其境內「大風飄谷,牛馬雜處」,一派繁榮景象。



(cuò)王的繼承者是



(zǐzī),出土銘文中有清晰記載。


關於中山國的世系一直存在爭議,今天根據文獻和銘文佐證,後期的中山國大概經歷這樣的幾代君王: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


—王



—王尚。中山前期統治者並不知詳。


月滿則損,盛極則衰。強盛的戰國中山國為王營造了宏偉的「金字塔」墳墓,讓這位國君頭枕靈山,腳踏滹沱河,安眠在靈壽城城外。此後,中山國開始走上衰亡的道路。在趙國攻伐十幾年後,於公元前295年,中山國滅國。


趙國擁有中山國後,加強了統治,遷走中山王族,長時間駐軍靈壽城,中山國再沒有尋找到復國的機會。當然,混亂的戰國時代即將結束,出生於趙國的秦始皇又滅掉趙國,整合了戰國版圖,開始了封建王朝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統治。


戰國中山國背影遠去了,但以「中山」為名的地域長久地保留了下來。


接下來「漢中山」登上歷史舞台,依然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璀璨的中山文明。據漢書所載,漢代中山國為劉氏家族分封的領國,首府在盧奴(今定州),從第一任中山靖王劉勝起,綿延十幾代,世襲達300餘年。今天的滿城漢墓就是劉勝陵墓,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考古發現,讓中山靖王劉勝、竇綰夫婦身穿華美絕倫的「金縷玉衣」,走出中山,走向世界。


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山之地或為郡,為州,保持了地域建置的連續。盧奴一直為治所,長達360年。


唐代,中山之地定州曾領河北三州七府,管轄了廣大的北方地區。


宋代,定州為中山府,偉大詩人蘇東坡曾出任中山知府,為今人留下許多墨寶、傳說。

金、元時代,中山府治所不變。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中山府降格為州。以「中山」為名的行政區劃消失。


2008年5月,我到定州採訪。徜徉在春陽之下,中山遺迹不停地給我驚喜。宋元、漢唐,以致戰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你都可以去尋覓。在定州城內的一座漢中山王墓陵園裡,一塊殘碑上依稀能辨認「鮮虞中山國」幾字,這通刻於宋明或更早的碑石,一下子就能把你拉進遠古的時代。我看到一幀老照片,是1947年解放軍進駐定州城所拍攝。照片中古老衙署的門洞上橫著匾額,上書「古中山國」,戰士們扛槍入城,旁邊牆壁上赫然刷著「信義和平」四字。我感慨萬千。中山,古國,戰爭,和平,幾千年來,我腳下的土壤里積蓄著了多麼厚重的文明啊,身邊又瀰漫著多麼濃郁的歷史氣息!作為今人,正處和平盛世,對於中山文化除卻讚歎,又該做出怎樣的思考呢?



1947年懸掛古中山國匾額的定州衙署門洞



《故國中山》


作 者:程雪莉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0月


程雪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24屆報告文學高研班學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委員會常委,河北省作協散文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石家莊市作協副主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精彩早知道丨「劍指蒼穹的執著——走進古中山國」園博館開年大展即將「神秘」來襲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