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接一帶一路,蒙古國提出草原絲綢之路

對接一帶一路,蒙古國提出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路線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歐洲地區。

2014年9月,基於身處歐亞之間的地理優勢,蒙古國準備實施「草原之路」計劃,通過運輸貿易振興蒙古國經濟。「草原之路」計劃由5個項目組成,總投資需求約為500億美元,具體包括:連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電氣線路,擴展跨蒙古鐵路,天然氣管道和石油管道。

蒙古國政府相信此計劃的實施將為本國帶來更多投資並帶動產業升級,蒙古國的能源和礦產行業也會因此提升到新的水平。據其估計,通過經營中俄間天然氣和石油的過境運輸,蒙古國將在2020年獲得2000億蒙圖的收益。

與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相比,草原絲路分布的領域更為廣闊,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有路可走,故草原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往往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

草原絲綢之路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陰山道:由關內京畿北上塞上大同雲中或中受降域。

參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鶻、突厥牙帳哈爾和林。

西段:由哈拉和林往西經阿爾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橫跨歐亞大陸。

其中,廣義的參天可汗道包括陰山道,其前段稱陰山道,後段稱參天可汗道。

「參天可汗道」是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被正式命名,以長安為起點北上,渡過黃河到雲中受降城,北越陰山,至回鶻牙帳,然後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亞,西亞,到非洲、歐洲的道路。

唐朝軍隊相繼打敗突厥、鐵勒汗國,迫使漠北草原的游牧部落在回紇的率領下歸附唐朝,唐朝以鐵勒、回紇諸部設置6個都督府和7個州。

少數民族首領為方便來長安朝拜唐朝皇帝,向唐太宗申請在大漠南北專門開闢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意義在於使唐王朝中央集權更加穩固,同時方便商旅往來,促進各民族相互交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唐太宗准許了他們的要求,表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數民族也把太宗當成了自己愛戴的可汗,於是北荒悉平。

唐代,草原絲綢之路的通道正式形成,絲綢之路沿途的國家或部落之間均有使者、商人、僧人等都開始行走在這條通道上,由國家主導的軍事力量也開始管理和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唐代的疆土遼闊,四大都護府的建立,各處邊關的運作,都在極力保護和經營著草原絲綢之路。這種情況一直到阿拉伯興起,特別是在高仙芝一戰之後,唐代放棄了對絲路的經營,草原絲綢之路西段被阻斷。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落,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又奪走了河西和隴右地區。加上党項、回紇興起,兩條陸上絲綢之路均被阻斷,陰山道和參天可汗道慢慢荒廢,昔日繁華的絲綢之路再也聽不到叮噹的駝鈴聲。

絲路西段

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又由於南宋建都於東南的杭州,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起來,草原絲綢之路最初的重要組成部分陰山道和參天可汗道越發寂寂無聲。

回鶻勢力分崩離析以後,新興的契丹人乘虛而入,建立了遼王朝。遼太祖曾遠征西域,至鄂爾渾河畔的古回鶻城刻石紀功而還。遼代初年,波斯、大食等國先後朝貢於遼。遼中期繼續大力開拓西北邊境,「修可敦城」,作為鉗制西夏和西北諸部落的軍事重鎮,維護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隨著遼王朝國際影響的日益擴展,各國使節和諸多商旅紛至沓來。

此時的草原絲綢之路西段向東最遠延伸至遼海,分為南北兩線。北道東起於西伯利亞高原,經蒙古高原向西,再經鹹海、裏海、黑海,直達東歐。南道東起遼海,沿燕山北麓、陰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亞、西亞和東歐。兩線在可敦城會合,而後再往西域,通向亞洲腹地。

遼代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進行的東西文化交流,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朝霞錦、綾羅綺錦緞等紡織品的輸出,遼代的紡織業很發達,境內有不少有特色的紡織品產地,連宋朝商人都大量採購遼朝出產的羅,稱之為「番羅」,在宋朝境內被當成奇貨。遼的紡織品是遼與西方交流的大宗產品,這使得遼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線成了名副其實的「草原絲綢之路」。

元代草原絲綢之路:

元朝建立後,由於在不斷西征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並直接統治了中亞、西亞的廣大地區,在遼代的草原絲綢之路基礎上,重新連通了東西方文明,許多歐洲與西亞等國的使臣、商人、教士與旅行家相繼前來。此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完全南移至長江中下游流域,而政治中心則北移至元大都,至此,因為歷史和經濟等多方面原因,草原絲綢之路最初三個主要部分只余其一,其發展也主要是圍繞元上都(北京),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達到了頂峰。

明朝時期北方草原地區戰爭迭起,草原民族不斷入侵中原,明王朝被迫關閉邊境,加固長城,草原絲綢之路一度阻斷,加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滯留了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清朝建立後,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阻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在這種背景之下,草原絲綢之路逐漸衰落。

從考古發掘資料看,清朝時期蒙古高原地區的金銀器多數為裝飾品,並且多融入滿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因素,西方文化影響較少,由此看出中西文化交流在草原絲綢之路中已經減弱。

作者:渤生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陵笑笑說 的精彩文章:

姜子牙其實我們一直叫錯了,他應該叫這個名字!
三國卞夫人為什麼不參加兒子曹丕的葬禮?

TAG:蘭陵笑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