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語言的樂趣

學語言的樂趣

上一篇推送被朋友問起:學語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學日語究竟有什麼用途?

提起用途,有的人是工作需要或是求學需要,對這樣的人而言,自然不需要來問這個用途的問題。而如果沒有這些實際的迫切的需要,專花時間來學一門語言,大概是沒什麼看得見的實際用途的。

既然沒有用途,那就想想原因。最近有一句話從互聯網小清新雞湯流傳到了大眾面前,那就是:「不忘初心」[1],如果把初心理解成最初的想法、動機,回想起來,作者學日語的「初心」,還是因為那本關於台灣的書。

大陸與台灣言語相通,理解文字、溝通語言都不會有太大的障礙,只要敞開大腦,願意接受不同的想法,就能彼此產生較為深刻的理解,所以只去了台灣兩三次,讀了幾本有關的書,就可以寫出一些有點點內涵的東西,承蒙出版商錯愛。

然而日本就不同了,雖然看得懂日語中的漢字,但遠遠無法和當地人交流,看的任何關於日本的文章或者書籍,要麼是外人的看法,要麼經過了一層翻譯。在這樣薄弱理解的基礎上,雖然去的次數多過台灣,但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覺得言之無物:我今天去了哪,昨天去了哪,風景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內容,大概沒什麼人會喜歡。

日本普通民眾過著怎樣的日子,他們有著怎樣的想法,他們怎麼看自己,怎麼看我們,如果我當面跟他們聊天,他們會說些什麼,心裡想著,如果能通過學習語言,了解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大概能寫出更有內容的東西來吧,這就是開始學日語的初心了。

然而在學的過程中,卻發現初心之外更多的樂趣。

新東方安寧老師不止一次在她的視頻課程中提到:如果連母語都學不好,肯定學不好外語。我想,這句話大概是說,不管什麼語言,都有相通之處,不管學什麼語言,都需要一些共同的素質做為基礎。

我非常贊同她這個說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學習外語,其實反過來非常有助於理解母語,而獲得這一理解的基礎就是:多多思考。

舉一個例子,日語中常常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是:いいです,這句話直譯過來是:好的,但是在一定場景下又表示不要了的意思,需要通過上下文和語氣來判斷。人們舉出這個例子,來形容日語的思路清奇和難以琢磨,其實,在中文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

—— 你喝點酒吧?

—— 好!

這樣是要喝酒的意思,而在這個場景中:

—— 你喝點酒吧?(說著話的同時在倒酒)

—— 好了好了。(用手托住對方的手,表示不要再倒了)

同樣是「好」,含義卻不同了。在英語中,被問到「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時,回答I』m good,明顯也是No, I』m good的含義。如果對いいです的相反含義只是抱怨,自然會覺得痛苦難學,而經過思考之後,反而對已經掌握的語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比如說敬語,很多人對日語中的敬語也表示厭煩,覺得啰嗦又冗餘,而在我看來,敬語的存在,體現了日本文化中的尊卑、長幼、上下、里外等觀念,以敬語入手,可以開啟對日本文化的了解。

如果願意思考下去,反觀自身,就會發現,中文中也有類似的敬語現象,只是我們沒有把它規定成一種語法。餐館迎賓的服務員對顧客說的一定是:歡迎光臨,對來家裡玩的鐵哥們可能說的就是:你丫來了啊,同樣的含義,無法互相替代。

擴展開來,在任何一種語言、文化當中,都會有類似敬語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核心原理在於:在不同場景下,面對不同的對象,即使表達相同的含義,也要使用不同的語言。[2]

除了這種思考與比較的樂趣,在看外國電影、書籍的時候,也會得到比不懂語言的人更多的樂趣。

就比如《你的名字》裡面,老師在黑板上講日語中黃昏(たそがれ)一詞的來源:黃昏之時,夜幕即臨,光線暗淡,遠遠走過來的兩個人無法認出彼此,便會問候: 誰そ彼?(汝是何人?)「誰そ彼」發音就是たそかれ,後來,人們就把日落後光線暗淡的那個時刻,叫做たそがれ,漢字傳入日本後,就把「黃昏」的寫法和たそがれ聯繫上了。

想到這些,就發覺離初心已經很遠,然而既然能得到這些樂趣,似乎偏離初心也沒什麼不好。其實,我覺得人總是要偏離初心的,每個人來到世上,初心只是想贏得一場游泳比賽,而擁有人的意識之後,又有幾個人會喜歡參加游泳比賽呢?

說大一點,有人說不同的語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有人甚至覺得在使用不同語言的時候自己的人設都發生了變化,也有研究說,使用外語寫作和思考的時候人會更加理性,這些都是語言給人帶來的機會和變化。

談科幻的話,在《你一生的故事》中,人類通過習得語言,獲得了操縱時空的能力,談現實的話,有個英語很好的朋友,說很喜歡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然而,我不知是因為天性直爽,所以才學得一口好美國英語,還是因為在學語言的過程中,語言參與了對性格的塑造,又或者,這二者兼而有之。

如果能把語言學好,可以獲得更廣闊的世界,每學一種語言,就像是知識地圖上的迷霧被掀開了一大片,大量的文學、歷史、藝術材料變得可用,不必等翻譯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想看的書,也不必被譯成中文的「據外媒報道如何如何」忽悠到。

隨著對語言的差異的理解與思考,會更能接受不同國家、種族的人的想法存在差異,接著擴大視野,想像在全球紛繁複雜的語言之下,存在著多少不同,之後再縮小視野,反觀身邊周遭,便發現語言也並非萬能,人心更難猜測,也就更能理解到《十二國記》中那句:就算語言相通也不代表能明白互相的想法,也有語言相同而無法理解的痛苦。

而如果沒有學到可以讀懂外文書的程度,也沒這麼多有的沒的的胡思亂想,倒也沒什麼,就像在大海邊散步,沙灘沒有盡頭,也不為到達所謂終點,一路走下來,總能撿到兩三顆漂亮的貝殼,就像打遊戲,打不上王者,在匹配中也有當MVP的開心。

如胡適所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1] 關於這句話的出處,很有趣。說法1: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說法2:日本能劇大師世阿彌名言「初心忘るべからず」。說法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台灣作家凌茜的散文集的書名。如果採用說法2,初心的含義就不是最初的動機之意,而是身為初學者時的難堪、尷尬之意(在日語中,「初心者」是初學者的含義),不忘初心就是:雖然現在光輝燦爛,但不要忘了自己也是從初學者拙笨地走過來的。

[2] 在傳統相聲中有許多關於語言使用的思考。比如:《買賣論》中提到,有的生意要對顧客熱情,有的生意則不能對顧客熱情(有讓人的買賣,有不讓人的買賣),比如賣鞋,要對顧客說:呦,您來了,快裡邊請,您是我們老顧客,每個月都買個三雙五雙的,這有新款,您試試合腳不合腳,現在買一送一,給您孩子也稍一雙回去。而在棺材鋪里,卻不能這麼說:呦,您來了,快裡邊請,您是我們老顧客,每個月都買個三口五口的,這有新款,您躺進去試試合適不合適,現在買一送一,給您孩子也稍一口棺材回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的路與書 的精彩文章:

TAG:我的路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