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亡國之君,這些「皇帝」為什麼能安享晚年?

同樣是亡國之君,這些「皇帝」為什麼能安享晚年?

文/念田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精彩的歷史時期,其中後漢政權、曹魏政權、蜀漢政權、孫吳政權和司馬晉政權相繼在歷史舞台上興衰崩潰,各色人物相繼上演愛恨情仇的大戲,可以說是精彩絕倫。

不過三國時期有一個極有趣的歷史現象,不同於戰國間的殘酷、楚漢間的對峙和後來五胡十六國期間的相互傾軋,三國時期的失國之君包括漢獻帝劉協、蜀漢後主劉禪、魏元帝曹奐和東吳後主孫皓,都被後來者奉為王侯加以頤養,而且此後並未被加害,都是安然去世。這是為什麼呢?

這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儒家的「禪讓」學說。

漢獻帝和魏元帝都是通過「禪讓」交出政權的,蜀漢和東吳雖然都是被滅,但晉王朝為了顯示自己的雍容大度,也給予了兩位亡國之君很高的待遇。

「禪讓」這種說法起源於何時已經不可考證。有學者推測「禪讓」在上古時期並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墨家的發明,是墨家「尚賢」學說的一部分。秦漢以來,禪讓學說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而第一個實踐這種學說的,就是王莽。雖然王莽的新政權最終覆滅,但是「禪讓」這種政治行為還是產生了很深遠的政治影響。

而第二次成功的「禪讓」就是在漢獻帝劉協和魏文帝曹丕之間。有學者認為,這次才真正是一次「禪讓」,是政權的和平交接。這次「禪讓」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禪讓」,為後來的幾次失國立了比較好的榜樣。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王子曹丕繼承王位,並造勢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曹丕稱皇帝之後,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繼續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並且享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公元234年,漢獻帝壽終正寢,曹魏政權還為他議定了謚號「孝獻皇帝」,這就是後世「漢獻帝」稱呼的來源。

公元263年,魏國進軍蜀漢國都城成都,蜀漢政權後主劉禪投降。後被迫遷往洛陽,魏帝封其為安樂公,建立安樂公國,食邑萬戶。劉禪本人最終確實在安樂中怡享天年,直到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終年64歲,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而安樂公國仍然延續,直到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方才滅亡。

東吳後主孫皓在被俘後,也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最終也是安享晚年。不僅如此,即使是被司馬師廢黜的皇帝曹芳,也被封為齊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後改封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也是正常死亡,終年四十三歲,謚號厲公。

參考文獻

戴燕:《三國志講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年味最重的小鎮——諸葛古鎮
川味下飯菜 吃貨三國 為生活加道菜 冷鮮即食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