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圈內現「以畫換石」,瘋狂奇石背後有何貓膩?

圈內現「以畫換石」,瘋狂奇石背後有何貓膩?

文/收藏快報林琳

近日,有媒體頻頻報道太湖石最近再演瘋狂行情——10年漲20倍,在觀賞石收藏市場再次成為焦點。筆者走訪市場發現,石頭品種繁多,但包括太湖石在內的觀賞石精品並不多見。「目前,古董、書畫沒有以往那麼熱,觀賞石怎麼可能被熱炒。」市場行家提出質疑並表示,「四大名石」的價格確實水漲船高,但天價有時候來自圈內「以畫換石」的現象,觀賞石的價值「因石而異」。

現象:圈內現「以畫換石」跡象疑炒作

玩石20年的行家伍仲凱告訴記者,奇石的市場價格確實越來越高。比如以前賣幾十元的廣西化石,現在賣幾千元,市場上數百萬元的奇石已不稀奇:「一個在北京發展的廣東企業家,之前用60萬元買了一塊大化石,最近宣布5000萬元也不賣,還有的藏家更『乾脆』,直接給自己藏的大化石開價1億元。」

推高奇石市場的不僅僅是中國收藏者。伍仲凱剛剛參加了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一塊舊的英石才40厘米高,估價已經是2萬—3萬美元,最後以4萬美元左右的價格成交。近幾年,外國的主要拍賣會上開始出現觀賞石專場,單件成交價至少為數萬美元。而境外收藏者圈裡也興起了收藏熱,但大多喜歡古代的觀賞石。此前香港曾一次性拍賣10塊觀賞石,每一塊成交價都達到100萬元左右。

今年香港蘇富比(微博)春拍還推出裝飾藝術品的專場拍賣會,拍賣封面就是一塊很小的觀賞石,最後拍出高價,有業內人士透露買家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包括廣州畫家在內,很多藝術家都收藏奇石。」「對於畫家來說,拿自己的一幅作品換一塊石頭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有的畫家一幅畫的市場價格就是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那是否意味著石頭也值這個價格?到底是誰賺了?」曾經有一位嶺南的大名家告訴伍仲凱,畫一幅畫不過1個小時,奇石的形成卻是上億年,所以自己用畫換石是「賺」了。

爆料:行內存在炒作奇石但暫未現「炒作潮」

「石頭看起來很複雜,又很簡單。有的便宜到幾元,有的又貴到上億元。」 在伍仲凱看來,正因為「豐儉由人」,所以石頭收藏的隊伍才能那麼大,玩法五花八門,令這個門類「常玩常有」。不過,他認為石頭有不同的玩法,一種是玩「自然的藝術品」——觀賞石,審美標準是「皺、漏、瘦、透」等「古法」,另一種是玩石頭的材質、工藝,如黃龍玉等。

無人工雕琢的觀賞石數量少,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難以炒作,而經過人工加工的只是工藝品,伍仲凱表示不能否認奇石收藏領域確實一直存在炒作。「有一些品種確實經過了炒作,但是行家都知道,如果石頭沒有『前途』,行家基本不會買,而大多數普通市民又買不起。」 他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炒作,這些石頭的結果都能「水落石出」,要不炒不起來,默默地在主流市場中消失了,只有個別好的品種因為獲得業內的認可而在奇石收藏中佔有一席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範 的精彩文章:

自由藝術家侯超的美人們
是什麼因素造就了宋瓷的輝煌?

TAG: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