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拆書-《林間最後的小孩》-將自然還給孩子(2)

拆書-《林間最後的小孩》-將自然還給孩子(2)

本文摘要:

本文是本書拆解的第二部。

之前說好的原定於上周五發表此文,因家裡有急事兒,回了趟老家,推遲至本周一發表,對此深表歉意!

本文接上一篇文章《拆書-《林間最後的小孩》-將自然還給孩子(1)》,通過兩個部分,對大自然的認識做進一步的論述:自我的感受(包括四個方面: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關於危險的思考,關於周圍環境的變化,遊樂場真的那麼重要嗎?);供你參考的幾個主意。

美國十大教育暢銷書


結合自我的經歷,和你談四點感受。

(1)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輪迴是生命的重要形態,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清晰的體驗到這種奇妙的生命之旅,養一株葫蘆,我們便能觀察到:發芽、抽條、開花、結果、收穫,並且再一次播種進入下一個輪迴。在體會生命的輪迴中,我們觀察到了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了耐心的力量,明白了每個個體都有值得尊重的一面。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是在照顧這個幼小的生命中,自然的心情流露,這個過程無需更多的語言,但它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卻是強大的。

受父輩的影響,我也是非常喜歡植物。在很小的時候,我便能記下很多的植物的名稱,在它們剛剛破土時我便能分清各種植物的異同,以及它們各自的生長特性,我對這些植物常常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在大雨中倒下的向日葵帶給我的無助以及奇蹟:那年,剛上小學我在自家的院子里種了幾株向日葵;快到秋季時,有幾顆已經長出了大大的葵花餅;但一場大雨,這些讓我驕傲的果實卻成了它們的累贅,向日葵在暴雨中紛紛倒下,我不顧大人的勸阻,拿著鐵鍬,向它們的根部圍土,獨自站在雨中扶著它們,可惜暴雨後的向日葵,幾乎是全軍覆沒。最後的結果是:那些橫七豎八即將收穫的葵花被連根拔起,扔出了院外。

這件事讓剛剛上小學的我,體會到了無助和內心的煎熬,已經習慣了這一現象的大人們,沒有一個人去雨中幫我;不過我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蹟:剩餘的幾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仍然堅強的活了下去,並且倔強的接觸了果實,雖然很小。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種向日葵一定要埋得深一點!

大自然告訴了我這些簡單的道理,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尊重植物的各種特性。可惜的是,我在以後的成長中壓抑著自己的這種愛好,現在想想,這可能源於,我想加入男孩的群體,所以自然會放棄這種女性化的東西。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希望重新找回這些愛好。要知道,當我充滿感情,添油加醋的為孩子講述我的童年時,他總會不由的讚歎:「爸爸,你們小時候可真有趣/厲害!」

我們常常會哀嘆,現在的孩子,不能像我們年少時,無憂無慮的和小夥伴們到處玩耍;也不能在沒有任何限制下,和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很多人會認為,現在的孩子被太多的電子設備所吸引,從而失去了和大自然接觸的動力;我們也可能會認為,現在的環境對於孩子不夠安全。

現在的環境真的不如以前那麼安全嗎?

(2)關於危險的思考

相較於以前,我們現在的環境應該是更加安全了,但我們的直覺卻總是在提醒我們危險無處不在,這不得不「感謝」無處不在的媒體。媒體本質上是好的,是為了提醒大家,但卻於無形中約束了孩子對未知的探索,長期來看,是否會失去的更多?

對陌生人的恐懼讓我們缺少對他人的關懷,也失去了對好人或壞人的辨識能力,甚至最基本的對抗能力;對過馬路時的擔心讓我們強迫症似的,不斷的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即使孩子已經很大了,這其實更加危險;對外部環境的憂慮,孩子失去了很多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很多高中生還要天天接送,如果孩子騎著車子去自己買點東西,那絕對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孩子,不管貧窮、不管地域,幾乎都是「富二代」的撫養模式。

不由的要感嘆一下咱們年幼時的情景: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自己生班裡的爐子(我住在北方農村);二年級的時,就有同學幫我補輪胎;三年級時,我便要6點起來,冬日裡,漆黑一片,就要騎著輛28大車,扭著屁股去體校訓練。現在想想這倒成了一筆財富。

是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去冒險了嗎?不是的,我家小朋友就非常喜歡在小區里的幾棵書上爬來爬去——雖然我知道他是想顯示自己有多厲害——其他小朋友也一樣,爬樹時歡喜的不得了,我猜想這是因為緊張、刺激和成就感,在爬樹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滿足。

可惜,現在的環境阻隔了孩子與自然的接觸。一方面,基於城市的發展,很多自然的東西被限制了,比如搭帳篷、燒烤、在草地上奔跑,在很多小區,爬樹是要受到譴責的。另一方面,我們越來越害怕那些所謂的「隱藏危險」,但事實上這種危險遠小於開車所造成的危險,但又有誰會因此而放棄開車出門呢!

(3)關於周圍環境的變化

很多東西消失了並不是因為它的不合理,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讓步於城市的發展,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選擇,而這些消失的東西,恰恰又是最能讓孩子們釋放天性的東西。

小區里整齊的草坪決不允許孩子們踏上去一步,僅有的一點空地也被種上綠植,我們並沒有考慮孩子的需求,更不想去搞明白孩子們最期望的是什麼?

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所在的小區,有人挑戰了這種權威。一片荒地被精心的耕作且種上月季後,孩子們卻仍然把他當作一片荒地,在裡面玩耍,結果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到其中,幾次折騰後,物業最終做出了妥協。小區里有了一塊真正的荒地,可它卻成了孩子們快樂的,隨意挖土的天堂。

與自然親近是人的本能,這是人類演變過程中留在基因里的東西。現代科技的發展卻限制了孩子感官功能的全方位發展,比如,孩子的視覺體系會從寬廣的自然縮減到眼前的屏幕;聽覺體系會從大自然空靈的聲音轉為手機里單一的故事。當孩子看和聽的聲音越來越大,聽覺和視覺,甚至是觸覺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我並沒有對此做過深入的研究,但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用進廢退,一直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應該限制孩子和所謂的高科技的過度接觸。

可惜,想在城市裡實現還自然於孩子,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出於孩子的本性,他們在遇到沙子,遇到和自然接觸的機會時,他們會不自覺的和這些東西親近,並保持長久的熱情,我只是希望父母們能夠意識到這其中所蘊含的深義,還孩子以時間,放手讓他們去干這些「無聊」的事情。

(4)遊樂場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之前的錯誤認識:我原以為相較於自然,孩子更喜歡遊樂場,所以每次去公園,都會不自覺的排除那些沒有遊樂場的地方,由於這個錯誤的認識,在孩子很小時,我們每次出旅也僅限於各大城市的人工景點。

這本書徹底的糾正了我的這個認識。我曾經也認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會玩,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玩。現在看來,更可能的原因是,我們認識上的狹隘限制了孩子的探索,我們無端的約束減少了孩子探索的時間,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大自然,我們需要充分的利用每一個機會和它接觸。


以下均為個人實踐總結。

(1)和孩子一起觀察植物的成長,動物的演變,感受生命的變化。最好能做一個植物的成長記錄,每次記錄時讓孩子去描述一下所看到的情景,然後由你記錄下來。

我記得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的後記中提到了小林校長的習慣:他非常熱愛大自然,常常會盯著一株植物看很久,望著遠處的垂柳若有所思。我也有這樣的習慣,雖然我不知道小林校長看植物時會想什麼,但緊盯著新生的枝丫,看著它們顏色的漸變、各異的形態,我總是能夠很快的放鬆下來。

(2)把周圍的環境看作最好的自然老師,為孩子建立一個博物學的環境。用一款簡單的APP軟體和圖片搜索功能,我們能隨時、方便的查詢並記錄各種未知的生物,我相信久而久之這就便是一筆財富。

進一步,我們還可以通過自我的學習,為孩子講述發生在身邊有趣的動植物故事。比如,一球懸鈴木,也要法桐,但它實際上來自印度,只是在引入國內時種在了法租界,所以它的名字是誤傳;又比如銀杏是活化石樹,源於300萬年前,需要40年才能大量結果,現代是採用了嫁接的技術才將這個時間縮短為5~6年。此時,我們便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生物。

(3)閱讀大量的書籍。這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愛上了自然,他便會不自覺的想進一步了解它們。

知識獲取的途徑有很多,我現在非常同意一個觀點:付費就是撿便宜。因為有效的時間利用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寶貴,而最好的辦法是將時間的效率最大化,面對紛繁複雜的知識,付費欄目往往符合這一特點,所以,與其將精力耗在尋找免費資源上,還不如節省些時間,讓這些時間更有效地投入到知識的獲取中,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多些思考,少報些無聊的課外班,把錢投入到更好的領域。

現在的付費知識領域很發達,各種牛人都在這裡掘金,現在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局面:我們付費請這些牛人當我們的私人小書童。

當然,除卻上面的方法,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帶著孩子走到大自然中去,去實踐書本上的知識。畢竟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都很重要。

最後引用文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即使最全面的研究不能全部展現直接的接觸自然體驗的益處。正如掛在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辦公室里的那句話: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算的清楚,也並非所有算的清楚的東西都重要。我們要聽從身體的感覺——這句話是我加進去的。我們不需要等待更多的研究來證明我們的常識或天賦,其實現在有可能都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柔軟的石頭 的精彩文章:

拆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拆書-《孩子:挑戰》-常規教育中的錯誤理念(1)

TAG:柔軟的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