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幾個階段

淺談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幾個階段

藝術歌曲,起源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時期,它是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通稱,最初受法國歌曲「尚松」(chanson)的影響,到18世紀下半葉,來自一些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創作的抒情短詩,以及蘇格蘭民間歌謠和敘事詩歌,也給德奧藝術歌曲這種體裁的創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再到十九世紀初以舒伯特,舒曼等人為代表,他們選取一些文學家們的優美詩歌來進行創作,其中像歌德、席勒、海涅、莎士比亞等偉大的文學家們為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優美詩歌。詞曲的完美結合使藝術歌曲極富有表現力,其特點是歌詞採用文學性較高的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伴奏部分與旋律部分同樣重要,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藝術歌曲的特質決定了它的演唱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音質,細膩的聲線,清晰的咬字與恰當的情緒表達的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藝術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標誌。以上是對德奧藝術歌曲的介紹,那中國的藝術歌曲又是怎樣興起,怎樣發展到今天的繁榮呢?下面就對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幾個階段進行淺談。

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展,其實是由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它既受西方藝術歌曲的影響,又帶有自己個性化的特徵,由此,也可以把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展劃分為幾個階段:

一、學堂樂歌時期

首先,說到中國的藝術歌曲我們不得不提到學堂樂歌。我們在20世紀初中國的藝術歌曲處於一個重要的準備階段。學堂樂歌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的歌曲。這個時期的歌曲創作經歷了由借鑒外國的曲調到填寫中國文人新詞的創作階段。這就出現了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的學堂樂歌。

從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創作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這一階段的歌曲創作大都以學習、借鑒、模仿、吸收為主。一些留學西方的作曲家,學成歸國後致力於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他們把西方的作曲技術引進中國,運用到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無論從起初的選曲填詞到後來為數不多的創作,這都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

第二個階段,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1919年興起的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影響了許多知識分子的觀念。他們敢於接受民主精神、科學思想,與腐朽的封建制度作鬥爭,為這時期中國借鑒、吸收外來音樂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礎。另外,這一時期,詩歌界出現了一些注重個人情感表達的詩人。他們的詩作一方面繼承我國古典文學當中的典型內容,另一方面以淳樸的風格來客觀地反映現實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感受,為藝術歌曲的誕生開拓了題材方面的條件。

中國藝術歌曲在作曲技法方面的突破,來源於一批留學歸來的音樂家。他們一改單音為主的音樂表現形式為和聲、復調的音樂表現形式,開闢了運用西方進步作曲技法來創作民族風格歌曲的新道路。同時他們把西方音樂會的形式引入中國,這種音樂會形式為當時藝術歌曲的傳播做出新的貢獻,並將美聲唱法的優勢與民族唱法的長處相結合,豐富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聲樂表現形式。

中國藝術歌曲於20世紀20-40年代進入發展的興盛階段。它既受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又由於新文化運動的廣泛傳播,作曲家們創作出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藝術佳作如:、蕭友梅的《問》,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黃自的《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願》、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歌曲。這些作品一經問世,便表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比如在題材上,大多以音樂性、文學性較強的古典文學或現代文學當中的典型內容為主;在作曲技術上,將西方作曲技術的基本法則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某些風格特徵相融匯;在鋼琴伴奏上,達到與歌詞涵義的完美結合;在聲樂表現上,用西洋唱法的優勢與民族唱法的特點相結合,並注重從曲調色彩、語言風格等方面表現中國藝術歌曲的情調,明確形成了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特點。

三、新中國成立以後

第三個階段,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這一時期湧現了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如:鄭秋楓、施光南、尚德義、谷建芬、士心、徐沛東、陸在易、王志信等等,他們創作了像《我愛你,中國》《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牧笛》《那就是我》等等眾多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這些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們懷揣著對藝術歌曲無限的熱愛和追求,用自身的博學多識,忘我的投入到藝術歌曲的創作當中去,他們以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題材,以宣揚中國人民勤勞樸實和團結友愛為題材等等,創作了各個題材的藝術歌曲,這些作品不僅量多,而且質好,無論是藝術風格還是對於作曲技巧的運用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歌。民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作曲家把這些清唱性的或用極為簡單的伴奏形式演唱的傳統民歌配以豐富多彩、格調高雅的鋼琴伴奏時,一種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於傳統民歌的藝術歌曲出現了。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專業音樂學院和其它高校中音樂學院、音樂系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所謂的「學院派」,它們引領的音樂教育事業的前進,它們承擔著高雅藝術傳承的重任,極其致力對於藝術歌曲創作和演唱的推廣,它們聯合或獨立開展一系列關於藝術歌曲創作或演唱的比賽、活動,這給藝術歌曲的創作、演唱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中,不得不提的則是CCTV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自1982年第一屆「青歌賽」開辦以來到今天第十五屆「青歌賽」落幕,它已然成為弘揚民族藝術、普及音樂知識、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創作和推出新的作品、引領和推動中國聲樂事業發展繁榮的重要平台,它極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生活需求,深受大家的喜愛,為中國歌壇輸送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也為中國的聲樂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作品,其中,藝術歌曲獨秀一枝。我相信,隨著「青歌賽」的繼續舉辦,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藝術歌曲被湧現出來,這些優秀的藝術歌曲將不僅唱響「青歌賽」的舞台,更要唱響全國,唱響世界。

四、結語

在我們21世紀的今天,隨著流行歌曲的興起,藝術歌曲漸漸的被大家所冷漠,廣大群眾慢慢的不去接觸藝術歌曲,更少人去演唱和學習藝術歌曲,顯然,藝術歌曲成為了「學院派」的專屬。但是,藝術歌曲其實並沒有失去它的市場,只是我們沒有去重視它。當我們遠離了流行歌的大潮,重唱這些經典的藝術歌曲,當有了歷史而產生的距離感之後,藝術歌曲的價值會顯現得更加清晰。

音樂文化百花爭艷的今天,當大浪淘沙後,那些經典的,和具有較高水平、獨特風情的藝術歌曲,便會在音樂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浮現出來,如金子般璀璨,如鑽石般永恆。

參考文獻:

[1]周振錫,裴傳雯.中國藝術歌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2]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鍾.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3).

[3]於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2).

[4]蒙曉華.淺議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J].陝西:藝術研究,20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