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國家有難,中國千里馳援救其命,但之後,它們卻來反咬一口

這個國家有難,中國千里馳援救其命,但之後,它們卻來反咬一口

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民族構成非常複雜。而其中民族人口最多的,就是從我國吉林等地遷移過去的扶餘人。之後,朝鮮半島被扶餘人所掌控,至此,扶餘人建國,與穢貊族以及後來的高句麗人同源。並且,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是扶餘人。

此外,沃沮、東濊都是扶餘的兄弟民族,扶餘人聚居於今日中國東北,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漢元帝建昭二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之後,其與東南部的百濟和薪羅兩國一起,使朝鮮半島變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後來的百年間,扶餘人漸漸滲透到百計國中,越來越多的扶餘人開始在百濟國內生活,到了607年,百濟國國內的一大半貴族幾乎都是扶餘人,此時的高句麗國和百濟國的文化民俗高度融合。

可以說,百濟國幾乎變成了高句麗的附屬國,國內的居民也從純粹的三韓民族變成了與高句麗混合的局面。於是,純種的三韓國家只剩下了薪羅國。

薪羅國與百濟國有許多的不同,就史書記載,在高句麗和百濟兩國文化交匯後的幾百年內,高句麗的使者前往薪羅國都要隨身帶著翻譯,並且,在出發前學習薪羅國的民風民俗。由此可見,薪羅國的語言和文化體系和其他兩國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也有專家說,現在韓國人的直系祖先應該是薪羅人。

到了唐朝,朝鮮半島三國鼎立的局勢開始變得不穩定。公元六四四年,唐王李世民親自帶兵出征高句麗,但唐軍並未將高句麗滅國,而是持續數年的派遣騎兵騷擾高句麗國,讓他們時刻處於緊張的備戰狀態,沒過多久,高句麗國就存糧不足,無心戰鬥了。

為了緩解百姓的壓力,高句麗人開始打起了薪羅國的主意。

在高句力人看來,先解決掉薪羅這個心頭大患或許是一個突破目前困境的好辦法,於是,高句麗聯合百濟,兩國計劃一同討伐薪羅國。

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在高句麗人的猛烈攻勢下,薪羅國的接近四十個城池瞬間被攻破,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座主城。這一戰後,薪羅國的兵力大減,孤立無援的國王向唐朝發出了求救信號,希望宗主國能救自己於水深火熱之中。

數日後,李世民得到了信報,當即決定出兵朝鮮半島,並從高句麗的後方開始打起,直指百濟國。

公元六六零年,唐朝大將軍蘇定芳率領數萬大軍橫渡海峽,此後,扶余義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繼投降。可以說,唐軍三天之內就將百濟國滅亡,並在當地建立起了都督府,斷了高句麗的大後方。

前方作戰的高句麗人糧草供應不上,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撤軍回都。

百濟亡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

數年後,從戰爭的創傷中緩過氣來的薪羅人聯合唐軍一同征討高句麗。兩軍分別從遼東和百濟出發,蘇定方率唐軍主力約十萬,分道北上進擊,最終,會師於高句麗國的首都——平壤。

看到城外密密麻麻的聯合軍們,高句麗國的國王藏稿心灰意冷。在被包圍的第三個月,帶著城內的一百多名首領們出城投降。三天後,高句麗國被唐朝吞併,城內的數十萬高句麗遺民被送回了中原的江浙一帶。

至此,高句麗國從歷史中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唐朝在此設立的郡縣。

高句麗國滅亡後,薪羅人心裡算是舒了一口氣。

然而,薪羅人卻主動找起了麻煩,他們擔心唐朝在滅了百濟和高句麗後會對自己下毒手。於是,薪羅人在唐軍與吐蕃作戰的空擋,趁機佔領了過去百濟和高句麗的領地,還殺光了駐紮在此的唐軍,妄圖統一朝鮮半島。

對於薪羅人的突然造反,李世民派了唐軍前去討伐。看到唐朝政府的態度如此強硬,狡猾的薪羅國便派了使者前往長安主動認錯,並協同唐朝政府在朝鮮半島重新設立了都督府,正式統一了朝鮮半島,直到演變成今天的韓國。

可以說,唐朝在千年前曾對韓國有恩,但是,現在的韓國人卻不顧歷史。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所以,中國及韓國、朝鮮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甚至,在他們的口中,高句麗人才是他們的祖先,唐朝是滅亡古韓國的罪魁禍首。他們污衊唐朝政府,說我們是冷血的侵略者,用暴力滅亡了他們的祖先——高句麗,幸虧,同是祖先的薪羅人奮力抵抗才保住了朝鮮半島的領土。

其實,我們都知道,高句麗和朝鮮半島上的百濟新羅完全不是一回事,和韓民族更沒有繼承關係,要說繼承那也是中國繼承。可以說,高句麗一直存在中國領土上,其實,現代的朝鮮和韓國領土當時僅限於朝鮮半島南部。

但是,他們殊不知的是,這一切背後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他們的祖先——薪羅人!

參考資料:

『《扶餘人的由來》、《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唐滅百濟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人在被行刑前大笑一聲,結果:釋放,封官,還賜了四個大字
因別國殺了一個使者,將軍一怒之下將其滅國,最終被納入中國版圖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