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團團導讀:

臨夏州委書記楊元忠在《以史為鑒謀復興——寫在臨夏州史話叢書修訂出版之際》一文中指出:「這套史話叢書,我們可以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臨夏地理位置之重要、自然遺存之豐富、歷史文化之悠久、民族風情之濃郁、各族人民之勤勞。臨夏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衝,被譽為河湟雄鎮、中國西部旱碼頭,有中國彩陶之鄉、中國花兒之鄉的美稱。深厚的文化底蘊,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也是我們發展信心的重要來源。」

2018年春晚節目特設了《國寶回歸》環節,展出了稀世巨幅國寶——《思路山水地圖》,驚艷了世界!蜿蜒兩萬公里的絲綢之路,是古人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延綿數千年的絲路歷史,是世界文明的輝煌詩篇。今天小編要很傲嬌的跟你們分享臨夏作為絲綢之路南道重鎮的厚重和絢爛!!!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之路是一條流金溢銀的財富大道,聯結中西的友誼大道,播撒文明的文化大道。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至地中海地區,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陸。全長1萬多公里,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甘肅境內1600多公里。公元前二三世紀和田的絲綢貿易就已興旺,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貿易更加繁榮,唐代進入鼎盛時期。大批的中國絲綢主要經絲綢之路南路運往中亞、中東直到地中海沿岸國家。「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不絕於時日」。在絲綢之路上,繁忙的戍卒、逶迤的商隊、匆忙的信使、和親的送迎隊伍、清苦的僧侶、虔誠的伊斯蘭學者不絕於途。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臨夏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絲綢之路南道重鎮。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曾派將軍靳和西征,奪取隴西郡及其六縣。《通典·州郡典》載,「河州……秦屬隴西郡」。狄道(今臨洮)經枹罕(今臨夏境內)至西平(今青海西寧市)這條古道,是漢朝開通的「通西域之路」,即絲綢之路南線上一段,在臨夏州境內全長約800公里。這條古道的開通及其變化,同張騫通西域,漢朝與匈奴、西羌等民族間的長期戰爭有著直接關係。絲綢之路開通後,漢朝同西域各國的政治往來,經濟、文化頻繁的交流,又促進了這條古道的暢達。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之路東段主要有三條。北路,從長安出發,沿涇河西北向,經咸陽、涇川等地到平涼,再經六盤山東麓至固原,然後西行到景泰的小口子(今稱索橋)附近過黃河,直抵武威,再沿河西走廊的永昌、山丹、張掖、酒泉、嘉峪關、安西(今瓜州)等地直達敦煌。再西行,達中亞西亞。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中路,從長安出發,沿南線路線到臨洮,再北經阿干河谷到蘭州,從河口渡黃河,過永登,越烏鞘嶺,經武威,到張掖與南北兩路會合直抵敦煌、西域。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南路,從長安出發沿渭河而上至寶雞東,越大震關,經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臨洮至臨夏,在永靖炳靈寺或積石臨津渡(今大河家)或經東鄉紅崖子渡黃河「飛橋」,再經青海的民和、樂都、西寧等地,越祁連山過扁都口到張掖,與北路會合一處,直抵敦煌、西域。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路東段的這三條路線從漢代就已開闢。漢武帝巡獰河西走的是北路,唐代高僧玄奘和詩人岑參所走的路線則是中路,張寨、霍去病、法顯、隋煬帝、文成公主走的是南路。總的來看,南路雖遠,但沿途人口稠密,道路暢達,經濟富庶,是商旅、使團行走的路線,比荒僻的北路和常常斷路的中路更為重要。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河州的絲綢之路,以州東絲綢之路幹線上的狄道(秦、漢二代隴西郡治,今名臨洮)為樞紐,有五條路都經過州境。北去河西和青海的,都要由州境的古城村、蓮花城、紅崖子、大河家四盆地渡河;西南至川藏的,都循州境主要河谷進入甘南高原。張騫通西域、霍去病徵匈奴、隋煬帝西巡、文成公主西嫁、法顯取經,都是經河州絲綢之路南道實現的。州境五條主要古道敘述如次: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狄道—允吾渡道 自今臨洮北循洮河右岸至白坡根由於巴米山(海拔2660米)西阻,改向由大溝,經漫坪、湖攤、陳井,循巴米山與霧宿山(今筆架山)之間的紅柳溝,南至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古城村)渡河,西循沙子溝或溝南黃土梁,經川城、古鄯、紅古至令居(今永登)去河西。

狄道—左南津道 自臨洮北循洮河右岸至巴下寺渡洮河。西北經紅濟橋過洮河,經東鄉唐汪、董嶺、麻石灣溝至紅崖子,過「飛橋」至永靖白塔寺盆地,以後走左南津渡黃河,會合上述允吾渡故道。此線上的左南津,今被劉家峽水庫淹沒。

狄道—安鄉津道 自今臨洮渡洮河至流川河谷的下古域(即南宋當川,今康樂縣流川,西越流川河與廣通河及廣通河與牛津河間的兩條黃土分水梁(今和政南陽山),或從康樂流川到廣河,經紅壑峴、阿力麻土、梁家寺、陳家集,上東鄉縣關卜、百合兩鄉,經鳳凰山入今大夏河後,北至安鄉津(舊名蓮花渡,今被水庫淹沒),會合上述兩古道。

狄道—大河家渡道 亦東起臨洮。西循康樂縣三岔河、廣河縣廣通河等谷地,經白石河(今大夏河)西支的罕幵溪(今紅水河),或罕幵南溪(今老鴉河谷),再循樣卑河(今積石縣劉集河)至大河家渡河,循白土川北上,與前述河西諸道會合。或從河州上北塬、井溝、柏楊嶺、銀川、輔川、居集、吹麻灘至大河家。過黃河至青海、河西走廊。

狄道—老鴉關道 自狄道西渡洮河,循康樂縣蘇集河谷或廣通河谷經河州(今臨夏市)、雙城至老鴉關河(罕幵南溪)上游,越過3600米的達里加山埡豁,進入青海省境的清水河谷(古名索恭川或姑楚河),從循化—甘都盆地渡河,至唐代廊州治所定塞軍,北循化隆河谷經巴燕鎮(今化隆回族自治縣)與拉脊山分水嶺,以達湟水谷地的平安驛(今海東地區行署所在)與樂都城(唐為隴右道治鄯州),此線為唐代經廊州至鄯州要道之一。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之路沿途設有烽墩,以保護絲綢之路之暢通。據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記載,河州設有二十一處烽墩,每一處有五名士兵常守。這些烽墩為崔家塬墩、乾溝岩墩、小黑水山墩、張家寨墩、船坡墩、白馬廟山墩、紅崖子山墩、安家山墩、下胖哥山墩、劉家山墩、乾溝山墩、孔家寺山墩、青石山墩、朱家山墩、黨家山墩、大通塬墩、黑台山墩、免哥山墩、梨哥山墩、小川山墩、黨家塬墩。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之路出西京(今西安)安遠門,西到涼州(河西節度使駐地,今武威市涼州區),再西到西域諸屬國,「沿路有驛,供行人酒肉」。全國主要水陸驛道上設有驛站1639所,其中水驛86所。根據甘肅省現行區劃考證,在陸驛中甘肅省境內就有43所,其中臨夏州境內絲路南線道上就有8所驛站,即三岔驛(今康樂縣)、定羌驛(今廣河縣)、寧和驛(今和政縣)、鳳林驛(今臨夏市)、銀川驛(今積石山縣)、長寧驛(今積石山縣)、韓家集驛(今臨夏縣)、盤坡驛(今臨夏縣)。還有一處水站(東鄉扎木池)。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雖然河湟戰事頻繁,「西陲多釁,枹罕嘗為戰地」,但道路還是暢通的。西夏、前涼、南京等割據政權佔據河西走廊,北、中道受阻,絲綢南道卻異常活躍。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元朝著名文學家馬祖常有一首詩:「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該詩形象地表述了絲綢少路上波斯商人的商業活動。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繼粟特人之後,信仰伊斯蘭教的撒爾塔人成為絲綢之路上有生力量。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東鄉族自稱「撒爾塔」。「撒爾塔」的原始含義就是「商賈」,後來有了穆斯林的意思。撒爾塔人是13世紀蒙古西征時簽發而來的。東鄉族的形成與商業有密切的關係。「撒爾塔」人身上充盈著古阿拉伯人、古波斯人「善商」的因子。「撒爾塔」人定居中國西北地區之後,仍然把商業作為自己主要的生活方式。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穆斯林初來中國,流離失所,又無田產,因此多從事服務業,如飲食、牛羊肉、制香、葯業、珠寶、手工工藝等。他們定居臨夏後,繼續經商。元代的漢、吐蕃、色目人在州城近郊定點交易糧食、牲畜、皮毛、毛褐、鐵器、藥材、茶葉、鞍具等。明初,河州衛指揮使寧正令軍民以茶布易粟,自相貿易,「不數年,河州遂為樂土」。商人們還進行大規模茶馬貿易,大多時間每年易馬7000多匹。納馬之時,市場上「萬馬騰驤,殆成雲錦」。絲綢和茶馬貿易帶動了商業貿易和物資交流。清代河州「多腳戶」「多負販」「商販如織」。八坊、韓集、三甲集、鎖南壩、蓮花等地區成為河州的重要集市。藏區的畜產品,大河家的保安腰刀,東鄉的褐子、毛氈,永靖的土鹽等行銷河州內外。州外所產的生活用品、生產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入河州,使河州成為連接東西部的商品集散地。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絲綢南路過河州——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六)

元代有一位腰纏萬貫的商人,名叫哈三。他把中國的絲綢、茶葉運入中亞,把中亞的玉器、農業特產運入中原,走到一個地方出售自己的商品,採購當地特產,走到另一個地方又出售自己的商品,採購當地特產。幾年下來,成為巨富。商業隊伍從幾個家人,變成一支矩大的商隊。最後就居留在宜居的絲綢之路重鎮—河州南關大寺附近,開設商鋪,由行商成為坐商。在長期奔波於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商人眼裡,河州是一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同時也是一個大市場,隨著交易數量的不斷攀升,這個偏僻小城慢慢變成了一個商賈雲集、買賣日盛之地。他們修建清真寺,隨之陸續來了許多胡商,定居在南關,圍寺而居。流金淌銀的商業大道,成就了中亞商人的淘金之夢。人們有「先有哈家墳,後有河州城」的傳說。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活動,經明清兩朝,給河州帶來了繁榮。河州一度被稱為「小北京」。

本文文字取自《臨夏州史話》,主編:馬志勇

部分圖片來源:新華網、網路

編 輯| 熊 軍 范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