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傳統文化容不下個性太強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容不下個性太強的人

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易中天

易中天先生在《閑話中國人》中,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做了一個對比,他認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西方人則是個體意識。以吃飯為例,西方人是自己吃什麼就點什麼,結賬的時候AA制,中國人卻是別人吃什麼就點什麼,結賬的時候爭著付款。你去看一個任何中國人,他幾乎不會說「我要怎麼樣」,而會說「你們要怎麼樣」,一件事成功了,他也不會說「這是我的功勞」,而會說「上賴領導有方,下賴萬眾一心」。中國人辦什麼事,總會想著別人怎麼看,他總要秉持中庸之道,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意願,如果有一個人,他總是特立獨行,打破常規,這種人就很難有好下場。

歷史上的確有不少人,他們站在時勢的巔峰卻極富個性,想不走尋常路卻以悲劇收場,這樣的人物,你會想到誰?易中天先生在《品人錄》一書中給我們選了五個人:秦末一個,東漢末一個,大唐一個,大明一個,大清一個,這五個人無一不是極具個性、極其能代表那個時代掙扎的人,猜猜會是誰?

秦末的這個人是項羽,他是一位貴族,不屑於玩心機,也不會,只會跟人家真刀真槍的干,有一次劉邦兵臨城下,項羽對劉邦講:「天下打仗這麼久,主要原因就是你和我,要不這樣吧,我們倆單挑,你贏了天下歸你,我贏了天下歸我……」對於這種西方紳士般的要求,劉邦又不是紳士,當然不會答應。劉邦贏就贏在會用人,不管你是什麼人,我都可以用,項羽就不行,他個性太強,看不上眼的一概不用。漢初三傑的張良、韓信都曾在項羽麾下,項羽用不了,只好送給劉邦。

東漢末的這個人是曹操,曹操也是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看他的《述志令》就知道了。《述志令》是曹操的自傳,全文寫到很好,也很有個性,這個自傳里的曹操與文學中的奸詐形象完全不同,曹操很實在,不玩那些虛的,只講大實話,他說自己最開始的志向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後來真的是沒辦法,才起來為國家誅董卓、破黃巾、滅袁術、袁紹、劉表等人,一步步走到這個位置,有人說他想篡漢,但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想過取代大漢,但反過來說,要想讓他離開現在的位置,回到最開始當郡守的理想,那也是萬萬不能,何也?

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曹操

你看看,這大實話說的,但就這樣一個極富個性的人,身後卻背了幾世的罵名。

大唐的這個人是武則天,這位人物更是離經叛道,她的想法是「誰說女子不如男?」武則天採用種種手段,最後做到了天子的位置,即位後,她任用賢良,懲惡揚善,把大唐治理的相當不錯,但即便如武則天這樣殺伐果決的人,又有著這樣的業績,人們還是不認可她,何也?個性太強,中國不需要個性太強的人,中國需要穩重的人。

大明的這個人是海瑞。在小說《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對海瑞的評價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大體也符合海瑞的性格,他辦起事來很較真,六親不認,就連嘉靖帝都被他批的體無完膚,何況別人?海瑞一生清廉,嫉惡如仇,清廉到什麼地步?死的時候連下葬的錢都沒有!他不光自己清廉,還想要求所有官員都像他一樣清廉,有一次海瑞調任應天巡撫,那裡的大小官員一聽說海瑞來了,有的直接辭職算了,因為在他手下當差不但撈不著油水,還能把自己累死。海瑞試圖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官場,焉有不敗之理?

大清的這個人是雍正。雍正這個人的天然條件比前幾位都強,他的殺伐果決絲毫不弱於武則天,又沒有項羽那麼幼稚,比起海瑞來,他站的更高,這個人的勤奮令人害怕,他不像乾隆,沒事就下江南,他的時間全用來處理政事,為了讓這個帝國運作的更有效率,他有幾大創舉,如為了使軍事更有效率,設立軍機處,為了洞悉下情,建立密折制度,為了防止貪污,實行高薪養廉,但做這些事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據稱雍正每天光批閱奏章都要寫七八千字,這是什麼概念?不知道是累死的,還是啥原因,反正雍正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掛了,他死後,乾隆即位,很多改革被廢除了。

易中天先生的《品人錄》,講了這五個人,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很強的個性,都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缺點,洞悉了那種制度的不足,試圖換個活法,但最後都失敗了。在中國舊時代的文化中,是沒有個體意識的。在西方,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而在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歐洲經過啟蒙運動後,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口號已經喊的很響亮了,中國則不行,中國依舊是尊尊,親親的關係社會,如果有誰在父母面前公事公辦,人們不會讚揚這個人因公忘私,而會批判這人腦子有問題。

這也是有原因的,《萬曆十五年》曾對這個情況做過深刻的解釋。在舊社會,各種職業基本上世代相承,一個農民家庭要想出人頭地,唯一的道路就是做官,但做官這條路很難由一個人或一代人完成,小說里那種貧苦人家寒窗苦讀,最後考上狀元衣錦還鄉的故事大都不實,或者說它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舊社會大部分時候,只有家境殷實的人才能讀得起書。而對於農民家庭來講,家境殷實則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奮鬥,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在多數情形之下也為必不可少。所以這個人一旦中了舉,有了功名,就必須要飲水思源,想一想你這功名是怎麼來的,想明白了,你就知道,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族的事,所以你當了官,整個家族都會慶賀,但同時,整個家族裡如果有什麼需求,你就要去處理,並且義不容辭,這是天經地義的。所以說,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只有在不冒犯群體意識的前提下,才可能有自由意志,明白了這個,你就明白了中國人,也就明白了中國為什麼容不下個性太強的人,即便貴為天子也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