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木魚始於在佛教

木魚始於在佛教

木魚始於什麼時候,它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形制,它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在佛經中,有一個著名的「魚腹兒」的故事,說的是:在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族裡,有個孩子叫做薄拘羅,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後母非常刻薄,經常虐待他。有一次,後母趁他的父親不在家,把他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進了腹中。這條大魚被一個漁夫捕撈了上來,拿到市場中去售賣。恰好薄拘羅的父親買下了這條大魚,拿回家中,準備烹煮。正要用刀剖魚的時候,薄拘羅在魚腹中唱言:「願父安祥,勿令傷兒!」他的父親趕緊輕輕割開魚腹,把他救了出來。據說,薄拘羅後來歷盡種種磨難,終於成為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歲,成為世界「長壽第一」。

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以後,被演繹成了另一種版本。故事的情節基本一樣,只不過說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歸來時,途經蜀地,遇一長者,到其家化齋。長者之子被後母陷害,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師偏要吃魚,長者只好出去買回了一條大魚。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願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長者說:「那怎麼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帥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於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

「佛教常識」佛教念經時為何要敲木魚?

這些傳說都很有警示意義,不過木魚的真實意義,還應依據《百丈清規》中所說的那樣:「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說,佛教僧眾在誦經時之所以要敲打木魚,原因就是因為一切魚類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的,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不管怎樣,木魚的產生,是佛教用來警示僧眾勤習佛法,日夜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木魚始於在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聞天下 的精彩文章:

南方增長天王
關於過年的故事

TAG:廣聞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