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之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老子之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他的言論和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時候,在尹喜的勸說下,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在書中第五章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也是老子傳播最廣的言論之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咋一看很殘酷無情,天地沒有仁義可言,將萬物生靈都看作芻狗,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如此理解,芻狗是古代祭祀用草編成的狗,天地沒有所謂的偏愛,對待萬物眾生都一視同仁,既沒有特別的仁愛,也沒有不仁,一切都是順其自然,讓萬物自生自滅。

《道德經》主要思想是無為而治,這是一種治國的理念,「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這句話的結論,政令太多、管轄太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當下的狀態,讓百姓順應內心,不去治理便是最好的治理,老子是古代自然科學的開創者,無為而治的核心思想,擯棄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一世全看己身,有什麼因便有什麼果,這些都和天地沒有關係。

萬物都有正反兩面,有仁便有不仁,有好便有壞,有情便有無情,而天地的中立,貌似不仁,實際上這才是天地最大的仁,無情便是最大的有情,這是萬物生存的基礎,也是大道的體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個人在當下的理解便是:虛無縹緲的天地可以是心靈一時的寄託,卻不能整天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人這一生的舍和得都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變化的源頭還在於自己本身。

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也是大道的體現,天地亘古不變,而萬物自然卻在不停變化,天地孕育了萬物,卻不去插手萬物的軌跡,天地想是一個大風箱,而萬物都生活在風箱里,靜止不動便毫無變化,一旦動了起來便是變化無常,再無停歇之日,在這個大風箱里,我們每個人卻要去適應時刻的變化,這便是生存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楊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失敗後,下場最慘的還是洪秀全的妃子們
中國版拯救大兵瑞恩,七千漢軍日夜奔襲兩千里,救回十三人

TAG:胡楊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