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燃香的意義: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燃香的意義: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燃香的意義: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文/念君



因工作的原因,常常去寺院,自己請或法師贈,家裡就有了各種類型的香。每逢重要的節慶,或是父母的忌日,都要燃香表達。

有時讀閑書,也會燃一炷香。在暖暖的陽光下,蒲團盤坐,手執一書,杯茗相伴,炷香相守。霎那間,雲煙繚繞,香氣充盈,竟能心緒散淡,物我皆空,真正是「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寂靜。

氛圍的營造,常能轉換心境,難怪陸遊老人說「年來妄念消除盡,迴向神龕一炷香」。

但有時香煙裊裊,也會讓人走神,將思緒定格在時間的記憶里,「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待回過神來,或許一個下午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恍惚中溜走。此時已經不是在讀書了,而是在讀香,讀心情。

這些年隨著年齡日長,好像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蘇東坡曾言「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可也常常想,佛教為什麼要燃香呢?

燃香的意義: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香為佛使

雙手合十,虔誠禮敬,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於說法中的比喻,香常常成為不可或缺的媒介,擁有無量的蘊意與功德。所以,在傳統佛教儀式中總是會先用「香贊」來表達一份敬意。

據佛典《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祇園,梵香禮敬。香煙裊裊,飄往祇園,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香」以能通信,成為人佛溝通的最佳媒介,故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

佛教中還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即自身成就的五種功德法: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以香喻之,則稱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佛教徒在焚香時常唱「香贊」:「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焚香敬佛原本就是為了成就清凈法身。敬香,令聞香生信,攝心一處,智慧清凈,覺悟解脫。

敬香表達著信仰者的虔誠情懷、真心祈盼,表露著自性與佛性感應道交的發心與願力。十方眾生十方願,一炷清香一份心。

香成為最殊勝的供品,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無論是日常的誦經打坐,還是盛大的法會活動,都少不了香。

「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燃香的意義: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心香一瓣

古語云:千佛菩薩一炷香。其實前往寺院敬香祈福,並不在於香燭的多寡,而在於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僧史略》中說:「香也者,解穢流芬,令人樂聞也。香為信心之使也。」香是修道的助緣,其目的是讓人心定神靜,圓滿覺性,生起「智慧之香」。

宋人陳去非有《焚香》一詩:「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拜佛並不能改變佛,恰恰改變的是禮拜者自己。信仰的意義在於提升自我、純凈靈魂。即令如香積佛國的至尊香積如來不以文字入手,但以眾香為眾生說法,令行者由鼻根聞香氣而入解脫三昧。

以眾香而作佛事,其宗旨依然是讓眾生悟入本心。星雲法師曾言:燒香磕頭沒必要,行慈悲最重要。所以要為社會點燃自己的「慈悲心香」。

其實在佛教中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經中也以心香供佛來比喻精誠的供養,佛門中稱為「心香一瓣」。

《清涼山志》記載,隋代五台山的解脫和尚,出家後制心一處,精進修持。一次,到代州傳戒,回來的路上忽然想要焚香供養諸佛菩薩,但當時身上沒帶任何供品。

此時,空中傳來聲音:「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解脫和尚知道這是菩薩的開示,就依此施行。

空中再傳聲音:「諸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

真正的敬香,是要喚醒自己沉睡的覺性,發菩提心,奉獻人群。覺性與心香相融,正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雲數據網 的精彩文章:

人生之悲歡離合,又有什麼過不去呢?
人生應多把「不當然的」都當成是「當然的」

TAG:五台山雲數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