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術界普遍存在內群體偏見現象?

學術界普遍存在內群體偏見現象?

學術界普遍存在內群體偏見現象?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對明確區分我們和他們界限的概念:內群體(in-group)和外群體(out-group)。

【百度百科】內群體是指一個人經常參與的或在其間生活、或在其間工作、或在其間進行其他活動的群體;與其相對應的是外群體。例如,一個人所在的團隊、組織、朋友圈等屬於內群體,其他的團隊、組織、朋友圈等則屬於外群體。相比於外群體,人們對內群體成員更有好感,傾向於支持內群體成員,這一現象叫做內群體偏見( in-group bias)。

內群體偏見在人世間廣泛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之常情。學者們的目標是追求真理,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著稱和為傲,所以至少在學術事務上,學者們理當不偏不倚,沒有任何內外有別的偏見。然而事實是否如此?

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學術雜誌特別是頂級學術雜誌只為促進人類知識和科學進步而努力,當算是最嚴肅、最客觀、最公正了。但以前的各種研究表明,學術雜誌傾向於發表牛人或名人而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的論文,偏愛來自一流機構的研究,甚至偏愛男性而不是女性作者的工作。一項研究考察另一種可能的偏見:學術雜誌是否青睞其所屬機構的作者撰寫的論文?答案是肯定的。窺此一斑而知全豹:學術界的內群體偏見普遍存在(Academic in-group bias is general in nature)。

海法大學的兩位學者Yaniv Reingewertz和Carmela Lutmar考察了4份國際關係領域的頂級學術雜誌:《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 《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和《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世界政治》由劍橋大學出版社代表普林斯頓國際和地區事務研究所出版。《國際安全》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由哈佛大學科學和國際事務Belfer中心編輯。另外兩個期刊不隸屬於某一特定大學,被當作控制組。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內群體成員和外群體成員在同一雜誌發表的論文的被引次數來判斷論文的質量。在學術界,被引次數被認為是論文質量的一個標誌——一篇文章的被引次數越多,被認為質量越高。如果來自藍色大學(Blue University)的作者撰寫並發表在藍色雜誌(Blue Journal)上的論文比來自紅色大學(Red University)的作者撰寫並發表在藍色雜誌上的論文的被引次數少,那麼這可能預示藍色雜誌願意降低來自自己機構的論文的標準,說明其存在內群體偏見。

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普林斯頓的一位作者在《世界政治》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平均獲得了大約80次谷歌學術的引用,而非普林斯頓的作者為該雜誌撰寫的論文大約獲得了105次谷歌學術的引用。平均而言,作者在自「家」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與在其它與自己機構無關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相比,獲得的引用次數少9-19次。此外,在與哈佛或麻省理工相關的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由這兩所大學的畢業生髮表的論文的被引次數比外群體學者的論文大約低60%。這種差異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在量級上是非常大的。這與在控制組雜誌上看到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在這些雜誌中,普林斯頓的作者得到了與外群體作者相同的被引次數,而哈佛和麻省理工的作者獲得了更多的被引次數。

「研究結果證實了學術界存在內群體偏見,至少在一些學術期刊中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內群體偏見可能是接受和發表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因素,或者同樣地,是拒絕外群體作者論文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承認使用被引次數作為論文質量的一個標誌是一個持續爭論不休的問題,因為諸如論文長度、作者數量和順序以及其他偏見之類的看似隨意的東西都可能影響被引次數。一篇論文僅僅因為被更多的人引用並不一定意味著它更好。但是這項研究對學術出版仍然有重要影響,可防備好工作因讓位於低質量內網(in-network)論文而未能發表。

關於學術雜誌內群體偏見的解釋,文章說這可能只是簡單的偏愛。另一種說法是,雜誌編輯可能會使用血統(pedigree)作為質量的標誌:雜誌可能發現很難評估提交到編輯桌上的所有論文的質量,因此轉而依賴作者的機構關係。

學術界除了評論文,還有評項目,評獎勵,評職稱,評頭銜(俗稱「帽子」),等等。頂級學術雜誌在論文取捨中都有內群體偏見,其它各種學術評價中這樣的偏見就司空見慣了。內群體偏見對學術和學術界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杜絕或把這種危害降至最低,也許是一個永恆而傷腦筋的問題。

來源:文雙春科學網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青少年大腦研究規模空前
Sci Rep:大腦可能在25歲就開始衰老!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