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霽翔:讓600歲的故宮「萌」起來

單霽翔:讓600歲的故宮「萌」起來

曾經,故宮有近70%的部分,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99%的文物沉睡在庫房裡。真正讓故宮煥然一新、變得親切的人是他——一個帶有匠人之心的文化學者單霽翔。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的皇宮,其於1420年基本落成,到2020年故宮將走過600個春秋。在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看來,近600歲的故宮絕不是老態龍鍾,它以時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最重要是創意。」單霽翔說,文創產品要研究當下生活,只有實用性、互動性強才能使人們更多了解歷史。

匠心學者,改變故宮

1954年,他出生在北京,是著名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先生的弟子。吳先生是梁思成的學生,除了專業造詣,吳先生令單霽翔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文物的深情。

針對毀棄歷史文化的現象,吳先生曾氣憤地說,這已無異於將傳世字畫當作「紙漿」,將商周銅器當作「廢銅」來使用。這份深情濃烈,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單霽翔。

2012年,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那時他已58歲。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盤點「家當」,盤點清楚,才能做到心裡有數。

於是,這座紅牆黃瓦迷宮般的龐大宮院,迎來了600年以來,第一個走完了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梳理了故宮每一個角角落落,走遍了它的每一間宮宮闕闕。

GIF

五個月,他踏破了二十多雙布鞋,數出故宮共有9371座古建築,共有1807558件古文物。數字精確到個位!

單霽翔一次又一次地給輿論製造驚喜:清點藏品,限流參觀,要讓文物和參觀者都有尊嚴;「驅趕」人員,還地於宮,連外國領導人來都得下車進午門;推廣文創,紅遍網路,從此故宮出品有了「太好易丟」的美名……

文創產品拉近古今距離

故宮文化可以帶回家嗎?文化遺產可以重塑人們的生活嗎?單霽翔說,可以。

設想一下,你的日常也能與故宮這樣親密接觸:清晨起床,你先用四方罍樣式的茶器泡了壺茶,隨手撕下《故宮日曆》上過去的一頁;中午,你邊用故宮筷子吃著飯,邊用朝珠耳機聽音樂;午後納涼,你穿上如意涼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來習習涼風……

「文化創意產品是一種傳播故宮文化的方式,過去我們做的叫文化產品,就是把一些有故宮元素的文物複製出來。現在我們做的是文化創意產品,實用性、互動性更強,同時增加趣味性。」單霽翔說。

明清帝王、妃子們紛紛摘下嚴肅的帽子,變得調皮搞怪起來,許多古畫中古板的帝皇也開始在網上賣起萌來,走上了「萌賤」畫風的「不歸路」。搞怪的皇帝、妃子、宮女爆擊人們的眼球,他們口吐金句,跳著現代節奏的嘻哈搖滾。大開腦洞的設計,讓他們成為了故宮新的文化代言,嚴肅古板的故宮,也因此活潑起來!

GIF

故宮「賣萌」,並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意在文化傳播。單霽翔說:「想讓人們把更多的博物館文化帶回家,推出的東西就要有故宮文化,所以我們將深入挖掘故宮產品、古建築的信息和文創產品對接起來。」

文創產品對接的還有大眾在生活中的審美需求,「面向不同階層、不同人群,我們會根據他們的生活需求做各種文化創意產品。首先我們要研究人們的生活:人們現在過什麼樣的日子,需要什麼樣的文化,需要什麼樣的東西,接受信息需要什麼樣的工具。」比如故宮開發的一款給9至11歲孩子的應用類APP「皇帝的一天」,想讓孩子們通過體驗清代皇帝一天12個時辰是如何度過的,希望他們以己觀人,更合理地規劃時間。

到2016年為止,故宮已經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上百個產品系列。網購平台上,主營故宮文化創意產品、以「來自故宮的禮物」為宣傳語的淘寶店鋪,已擁有103萬粉絲。社交平台上,走高端嚴肅路線的「故宮博物院」擁有256萬粉絲,賬號主體為故宮文化服務中心的主打賣萌風的「故宮淘寶」微博賬號也擁有74萬支持者。除了具體的產品,還有虛擬現實體驗、數字化微信平台、「胤禛美人圖」「每日故宮」等多款APP。

對於故宮成為「網紅」,單霽翔並不意外。「故宮講壇」第一百期時請單霽翔來主講,演講票預約開始不到6分鐘,350張票全部售罄,工作人員又加了150張站票;採訪當天短短一個小時的網路直播,便吸引了150萬網友在線觀看。「我在故宮裡走千遍,把故宮讀千遍,把故宮講千遍都不厭倦。」

此前,在博鰲參加「創意經濟:從文明古國到文創強國」分論壇時,單霽翔脫口而出故宮博物院9371座古建築里收藏了231類1804558件(套)的文物藏品,他也透露,目前所有藏品全部上網,且VR、4K等技術早已開始運用。

單霽翔介紹,目前故宮正在用新技術讓國寶《清明上河圖》動起來,觀眾走進模擬空間,就可穿越時光穿梭於北宋市井。

「800多個人物,20多條船,圖在動人物也在動,從清晨到傍晚,有音樂有表演……」他如是說。

科技讓故宮文化「活」起來

為了讓院藏的大量珍貴文物「益壽延年」,故宮建立了文物醫院。這裡彙集了超過200名文物醫生,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如文物「體檢」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這些高精尖的設備可以很好的輔助醫生給文物問診。

從前,修復團隊不敢輕易在工藝複雜的唐卡藝術作品上動手。有了科技輔助,問題迎刃而解。唐卡放大100倍後,每一根金絲銀線、材料成分都清清楚楚。這保證了修每個細節時,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原狀。

修復前和修復後的董誥山水貼落

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訪問故宮時,單霽翔向他們展示了幾個修復案例。乾隆花園符望閣牆面上有一幅大畫,70年前戰爭期間遭到損壞,畫面堆落下去,故宮老員工只能把它包起來。現在,在計算機輔助下,修復團隊用3個月把上千塊碎片拼起來,又用了幾年修復它,這幅畫起死回生了。

特朗普總統看後極為感嘆,他說這些專業修復人員那麼敬業,我們在修復室里走來走去,而他們都在認真修文物。

此外,特朗普現場還了解了一個2000多年前的鼎的修復過程。單霽翔介紹,那是一個出土時碎了200多片的青銅器,在無損探傷設備的支持下,在最大的碎片的銅銹下面竟然發現了20多字的銘文。這才知道這是一個2000多年前帶銘文的青銅鼎,經過修復最終重獲「新生」。

以心守護,敬畏傳承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來自天上。禁,是權利,來自於人,也施之於人。城,是這一片連綿殿宇,在大地上的輝煌建設……」電視節目上,單霽翔朗誦了紀錄片《故宮100》某集的解說詞《至大無外》,字句中的雄渾與精氣神,完美詮釋了故宮靈魂。

再過兩年,故宮就要過600歲生日了。單霽翔,這個走遍故宮的人,如今正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作為故宮的守護者,單霽翔希望的是不僅把尊嚴和體面還給故宮,更要將文化之根傳遞下去。這,是一種平凡中的堅守,是一種喧囂中的沉靜。

來源: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等

監製:夏茂平

編輯:木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廣人物 的精彩文章:

鍾漢良:我會經常給自己催眠

TAG:北廣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