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國家寶藏》:文物成為「網紅」的邏輯

揭秘《國家寶藏》:文物成為「網紅」的邏輯

「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從來不是沉悶的,如果人們覺得它無趣,那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找到一個與之匹配的表達」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高雪梅北京報道

2018年2月12日,《國家寶藏》特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揭幕。故宮博物院等9家博物館的9件文物的數字影像亮相故宮箭亭廣場

2017年歲末,《國家寶藏》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首播,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九大博物館的館長們聯席坐鎮,每期介紹一家博物館甄選出的三件文物。

節目甫一推出,迅速扣動了觀眾的心弦:豆瓣評分最高達9.5分;前四期節目播出不到一個月,全網播放量近6億;無數「90後」乃至「00後」瘋狂為節目「打call」……

鮮有人料到,一檔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會一夜之間變身「網紅」,帶旺一波「文物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物的尊嚴,體現在見證昨天,更體現在服務今天、福澤明天。

《國家寶藏》讓文物成為「網紅」,引發現象級的討論,其邏輯是怎樣的?它又為「文物活起來」帶來哪些啟示?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我暢想一下,27件國寶在《國家寶藏》播完的時候,那就像是建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國家寶藏》總製片人呂逸濤看來,博物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徵,是一個國家文化最好的展示平台。

「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無聲講述著一個民族的信念,見證一個國家燦爛的文明。」呂逸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然而,「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是冰冷沉悶的」也是很多人一種固有的認知。在我國,公眾總體上尚未養成經常走進博物館的習慣,觀眾平均每年進博物館0.5次,遠遠少於歐美國家觀眾平均每年3~5次的頻率,許多文物成為「高冷」的館藏。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文物如果僅僅『活』在庫房、『活』在研究層面,是有價值,但不如讓文物『活』在所有人心中的價值大。」

「專家有專家的語境,而讓觀眾接受又需要另一個語境,」強躍說,「這個時候就需要類似於《國家寶藏》這樣的翻譯器、轉化器。」

大眾傳播可以打破博物館的圍牆,讓文物實現「從專家到大眾」的語境跨越,讓更多人「愛上文物,然後翻開歷史書,走進博物館,讓自己成為專家,成為傳承發揚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分子。」

在《國家寶藏》的開播手記中,總導演兼製片人於蕾寫道:「在我們心裡,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從來不是沉悶的,如果人們覺得它無趣,那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找到一個與之匹配的表達。」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因此,《國家寶藏》在最初策劃時決定選擇九座博物館。於蕾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除故宮博物院外,對其他八家博物館的選擇,節目組最初其實並沒有頭緒。

在徵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意見時,節目組得知,2010年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印發了《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管理暫行辦法》,其中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恰好有八家,「這八家博物館也代表了我國博物館領域的較高水平。」

這些業內頂級的博物館,每個都是一座寶庫。「我們感覺挖到了富礦,九大館裡面的文物,都是國之瑰寶。」呂逸濤說。

大眾傳播和博物館深入而新穎的互動,打造了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節目播出後,根據觀眾投票結果,每家博物館會從三件國寶中選出一件,在故宮六百年誕辰之際在故宮博物院舉辦主題特展,展出最終甄選出的九件國寶。

隨著《國家寶藏》的走紅,博物館內曾經高冷的文物也成為了「網紅」,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便是代表。這件文物在《國家寶藏》首集播出後就備受關注,被網友戲稱為乾隆皇帝「農家樂審美的象徵」,很多人專程到故宮一睹真容。

講好故事的新探索

於蕾告訴本刊記者,這檔節目的訴求在於:「希望觀眾真心熱愛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歷史,不是被教化式地灌輸這種觀念,而是真的覺得文物很有趣。」

《國家寶藏》執行總導演湯浩認為,節目是在告訴觀眾去博物館應該怎樣看「門道」,怎樣欣賞文物和了解它的歷史。

比如,文物最初的所有人是誰?千百年來經歷了怎樣的流轉?「當你把這些東西都了解之後,你會發現文物更鮮活了,不僅僅是一個工藝品,它變成了一個有生命、有個性的東西。」湯浩說。

這就需要通過講好故事才能實現。如湯浩所說,《國家寶藏》是對如何講好文物故事的一種新探索。根據文物的歷史背景,《國家寶藏》給文物設定了「前世傳奇」,由明星擔任的「國寶守護人」演出短劇還原情境,用一種「舞台劇+紀錄片」的形式講故事。

要講好故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家寶藏》文學總撰稿於新玲介紹,確定播出的文物後,節目組要為每個文物準備四五個故事,「反覆比較、選擇」。

那麼,故事的選擇標準是什麼?於新玲這樣概括:「最終選擇的故事,都是最貼近文物價值的故事。」

以遼寧博物館推選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為例。其實,關於顧愷之的傳奇故事非常多,這增加了故事選擇的難度,但遼寧博物館的這幅館藏作品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每一幀圖的旁邊都有一段曹植的《洛神賦》。「所以我們就調整了方向,講了一個曹植和顧愷之惺惺相惜的穿越故事。」於新玲說。

於蕾認為「文物故事的核心表達是最重要的」,這個核心表達,應對得起「國家寶藏」這四個字,傳達出某種讓觀眾激動、驕傲或遺憾的東西,「挑選的所有故事內容都是打動我們的,否則也講不好。」

而引入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則為登場的文物「吸粉」,更利於傳播。

「選擇這些明星,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氣質,或者他們的經歷和我們要表達的國寶的故事、氣質、精神內涵相互融通。」於蕾說。

例如,演員劉濤是「婦好鴞尊」的「國寶守護人」。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驍勇善戰,身兼祭祀之責,為武丁朝的興盛作出了突出貢獻。節目組認為,劉濤的氣質,很符合人們對這位集「王后、戰神、祭司」等身份於一身的女英雄的想像。

再如,「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是唐朝長沙窯外銷瓷的代表,壺身的詩文見證了唐朝市井中茶酒與詩歌文化的結合。作為其「國寶守護人」的主持人何炅本身是長沙人,且精通阿拉伯語,既和這件文物的市井大眾氣質吻合,也適合講述唐朝「中國製造遠銷海外」的故事。

李晨在《國家寶藏》中生動演繹宋徽宗品鑒《千里江山圖》

以當代方式與歷史握手

明星講述的是文物的「前世傳奇」,而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者,則陣容龐大,其中包括考古工作者、大學教師、博物館工作人員、工程師和志願者等。

文博領域工作者來講述文物的「今生故事」在情理之中,但是《國家寶藏》中很多文物的「今生故事」,其實並不限於文博領域。

「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鑄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雲紋銅禁』中。」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高級工程師吳慶輝在節目中的講述,就頗令人感到驚奇。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的一件青銅器,造型繁複精美,用失蠟法鑄就。失蠟法也被稱作熔模工藝,在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這種當今「大國重器」的鑄造過程中,仍在使用。

「為什麼是『前世今生』?就是要告訴大家這個文物在今天還有著非常強的時代意義,而且它不會停止在今天,它的生命還將一直延續後世千年。」於蕾說。

呂逸濤將「前世今生」的內容設計手段,視作一種對認知文物方式的解構,團隊「融合了演播室綜藝、舞台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這「是大型文博類節目的一次探索創新」。

除了在內容設計上用「前世今生」進行古今穿越的歷史對話外,《國家寶藏》結合古典韻味與現代舞台科技的舞美設計風格,也在節目首播時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國家寶藏》使用了LED開合車台、天軌吊裝及移動設備、全息影像技術、冰屏柱等現代舞台科技,其燈光設計既能滿足塑造前世人物和配合場景的需求,又有濃厚的科技感和古典美學。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說:「讓文物『活』起來,首先應該讓文物美麗起來,讓展覽親切起來,讓觀眾愉悅起來。」

在呂逸濤看來,創新表達才能愉悅觀眾,實現潤物細無聲。他說:「創新就是基因的重組,把現有的東西重新組合起來。」通過時尚新穎的組合,讓人感覺到愉悅和振奮,「讓國人有自豪感驕傲感,才真正彰顯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呂逸濤表示,以往並非沒有文博節目,《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用當代的方式與歷史握手,把所有可利用的藝術形態有機集合在一起,自然而然讓「國寶真正『活』起來,節目真正火起來。」

打破「年齡魔咒」

《國家寶藏》在開場白中作了這樣的宣示:「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於蕾回憶,在兩年前籌拍《國家寶藏》時,策劃團隊經常會提起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我當時說,《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一個題材在B站上都能夠這樣的火爆,我們完全可以創造一個文化性的話題。」

節目播出後,有數據調查公司為節目組提供了《國家寶藏》的受眾數據:其主體構成人群,最多的是20歲到25歲的年輕人,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後。

「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腦洞相結合,節目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年輕人樂於接受。」嗶哩嗶哩董事長陳睿說。

《國家寶藏》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的火爆,印證了陳睿的說法。「節目播出6集,點擊量高達1500多萬,B站主動在首頁上給我們建了一個專題。」於蕾說。

在B站上活躍的主流人群,多是一線城市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而其在B站上的行為特點,就是會針對喜好內容通過彈幕進行高密度的交流。因此,彈幕本身也是內容製作者一窺觀眾反饋的渠道。

「那麼多年輕人跟帖留言,都在說『燃爆』『淚目』,都在說『我喜歡央視爸爸』。」於蕾表示,這讓節目組覺得很受鼓舞。

有網友在《國家寶藏》首播集的B站評論頁留言:「班上很多老師向我們推薦這個節目,當時班上也有很多同學起鬨說,馬上開多媒體,現在就看一期。」還有不少網友留言說:「看這個節目是我們的寒假作業。」

《國家寶藏》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於蕾透露說:「有很多以前很少看電視的高學歷人士,也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說很喜歡這個節目。」

在《國家寶藏》B站的彈幕上,時常能看見這樣的內容:「真後悔當初沒選和文博有關的專業。」於蕾認為:「可能未來會有很多同行看到博物館這個領域的光亮,或者看到這個話題給觀眾帶來的興趣,會帶來更多人進入到這個領域。」

「我們從來不缺少高收視的節目,但我們缺少吸引年輕人的、對其有引領性的、能夠創造話題的節目。」在於蕾看來,節目對年輕人的影響力,比亮眼的收視成績更讓節目組欣慰,「我們影響了民族的希望,他們又是那麼摯愛真正屬於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實習生:姜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東方周刊 的精彩文章:

2035年,誰是全球最有實力的城市
「養蛙不養娃」,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了?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