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北京,上幼兒園到底難不難?

在北京,上幼兒園到底難不難?

數據新聞 第6期

全文字數:5160字

閱讀時間:20分鐘

GIF

2017年11月,海淀區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幼兒園門口,家長們正排隊等待接孩子放學。

王靜的老家在甘肅,研究生畢業後,她選擇在北京就業、結婚。儘管她認為「北京的蘭州拉麵都太不正宗了」,但是對這個有家、有事業的城市,她仍然有著深深的歸屬感。3年前,王靜生下了兒子亮亮。亮亮一天天長大,她發現,在北京這樣一個凡事都要靠「搶」的地方,要操心的事情慢慢增多。而第一件大事,就是給亮亮報幼兒園。

王靜說,給孩子找幼兒園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考察」。

「我主要想找離家近一點、方便接送的幼兒園。但是家附近的那所公立園條件比較差,位置也不好,甚至在一幢馬上就要拆遷的樓里。不過就算是這樣,這所幼兒園也已經滿額了。」談到這裡,王靜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焦慮的日子,「還有一所私立園,是紅黃藍幼兒園打造的『國際班旗艦園』,硬體設施確實很不錯,但是費用一個月高達七千元,還不包括伙食及特色班課程。」

對於要不要上這所私立園,王靜和老公商量了很久。他們粗略算了一下,亮亮要是在這所幼兒園,三年下來起碼得花25萬。「這個數字不是承受不起,但是性價比太低了。」

在長達幾個月的「考察」中,王靜發現,家附近的公立園都已經滿額,其他私立園不是太貴,就是硬體太差、管理堪憂。

在北京,王靜並不是唯一一個為給孩子報幼兒園焦頭爛額的家長。隨意打開家長社區「北京家長幫」,就能看到裡面有不少父母埋怨「公立園少,私立園貴」。北京的幼兒園能否滿足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呢?

幼兒園數量夠不夠?

從數量上看,近6年來,北京的幼兒園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

北京市教委信息公開的數據顯示,2015-2016學年,北京市學前教育學校數量為1487所,相比2008-2009學年增長了16.98%。這一學年,北京市16個區在園幼兒數為394121人,平均下來,每所幼兒園大概接納了265個孩子。一般來說,幼兒園需要接納3歲以上的幼兒,2012年出生的孩子在2015-2016學年剛好年滿3歲。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人數為184890,平攤到每一個幼兒園,就是124位新生。從平均數來看,北京一個幼兒園裡的孩子似乎沒有形成「井噴」之勢。

與2008-2009學年相比,2015-2016學年,12個區的幼兒園數量都增加了。其中,朝陽區幼兒園數量漲幅為36.31%,石景山區幼兒園數量漲幅為51.52%,通州區漲幅為74.68%,順義區為65.51%。有趣的是,儘管幼兒園數量比不上其他區,門頭溝區的幼兒園數量漲幅為107.14%,是唯一一個實現翻倍的區。

對於學前教育,北京市、區及鄉鎮各級政府一直採取的是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一起辦園的方針,試圖動員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形成以社區為依託、以公辦園為基礎、以其他各類社會力量辦園為重要補充的0-6歲一體化學前教育。

2011年推出的《北京市舉辦小規模幼兒園暫行規定》,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小規模幼兒園,還鼓勵取得一級標準的各類型幼兒園舉辦分部,以緩解北京市入園難問題。小規模幼兒園是指辦園規模較小、相關設施條件(辦園規模、場地面積)達不到《北京市幼兒園、託兒所辦園、所條件標準》的基本標準、辦園規模在四個班及以下、收托幼兒40—100名左右的幼兒園。

近6個學年北京學前教育學校數變動情況

近6學年北京市各區學前教育學校數變動情況

幼兒園數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一部分適齡兒童的入園壓力,但是,隨著新生兒的大量增長和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這似乎還是無法適應北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

如果假設2015-2016學年入學的幼兒都是2012年出生的,並且都在出生地所屬區域上幼兒園,北京16個區中,有11個區2012年的常住人口出生人數大於本區2015-2016學年的入園人數。這意味著很多孩子沒有在本區上幼兒園,甚至沒有幼兒園可上。

從2010-2011學年到2015-2016學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出生人數一直高於入園人數,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這一缺口似乎還在逐漸增大。

此外,家長們在選擇幼兒園時往往會考慮離家距離因素。北京的16個區之間,幼兒園數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近6學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人數與入園人數對比

以2015-2016學年為例,朝陽區有214所幼兒園,位於16個區之首;除此之外,丰台區、海淀區、房山區、通州區、昌平區的幼兒園數量都超過了100所。而門頭溝區幼兒園數最少,只有29家。

與常住人口聯繫在一起來看,朝陽區、海淀區都是「常住人口多、幼兒園數量多」,門頭溝區則是「常住人口最少、幼兒園數量最少」,其他各區也普遍符合這一總體趨勢。

不過,每個區的幼兒園接納孩子的容量也有差異。儘管門頭溝只有29家幼兒園,但是2015-2016學年卻接納了11181名學生入園,相當於每家幼兒園平均接納了385位幼兒。而入園人數最少的是房山區,只有2418名幼兒在2015-2016學年入學,但房山的幼兒園一共有104家,相比其他幾個區顯得十分寬裕。對比之前提到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人數平攤到每一個幼兒園地124位新生,可以看出,北京各區之間幼兒園入學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GIF

2015-2016學年北京市各區常住人口與幼兒園數

GIF

2015-2016學年北京市各區常住人口與幼兒園數

選擇公立還是私立?

對於一部分家長來說,選擇的第一步,就要在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中權衡。從總體來看,北京的民辦幼兒園數量增長幅度較小,公立幼兒園數量更多。一些條件不錯的公立幼兒園是很多家長的第一選擇。但這些幼兒園一般都有著嚴格的招生要求:父母雙方都要有北京戶口;有特定小區的房子;父母是本單位的職工……這些條件為一些人敞開了大門,但另一些不完全符合條件的人,只能再想其他的辦法。

北京理工大學幼兒園位於海淀區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內,是為了緩解校內人員托幼難問題籌建的一所幼兒園。下午4點,離小班放學時間還有45分鐘,家長們就在園門口陸陸續續排起了長隊。

張玉霞的孫女今年9月份剛剛入園。今年,北理工幼兒園計劃招收120名滿3周歲的孩子,學校的事業編製在職職工二代子女、三代子女和工作滿5年的非事編職工子女優先。同時,幼兒園將優先考慮具有海淀區戶籍的幼兒。相比其他本校職工家長,張玉霞的情況比較特殊。她住在紫金莊園,坐公交車到這個幼兒園不堵車的話得20分鐘。今年4月,為給孩子報幼兒園,張玉霞一家人在海淀區幼兒園適齡兒童信息採集服務系統上登記了信息。最後,報名的6所幼兒園,只收到了一所幼兒園的通知,還因為那個幼兒園附近沒法停車而放棄了。

「就這個北理工幼兒園,最後還是託了關係才進來的。我們還都是有房產證、有北京戶口的了,那沒房的、外地的就只能去上私立,有些甚至就沒學上了。」

公立園門檻高,但是私立園門檻也不低。

曉靜的女兒朵朵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她們家在朝陽區,小區附近沒有公立園,只有兩所私立園,費用極高。「其實我還輪不著考慮費用,這兩個幼兒園就被報滿了。」她說,要想報上名,一是要在北京落戶滿三年,二是需要提前報「占坑班」。「占坑班」類似於收費的暑期興趣班,七千多塊錢。如果你不上這個,就會不讓你報名入園,但是幼兒園不會明說。

除了「公立」這個招牌,公立園吸引家長的還有嚴格和透明的收費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公立幼兒園住宿費每個孩子一個月不得超過300元,而保育教育費則根據不同類別的幼兒園有不同的標準。但實際上,最高級的市級示範園每個孩子一個月也不得高於900元。相比公立園一個月一千出頭的開銷,實行按成本收費制度的民辦幼兒園花費就參差不齊了。民辦幼兒園根據優質優價的原則定價,最後由物價部門核准收費標準。朝陽區和海淀區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民辦園的收費一個月基本在2000元以上,一些「國際班」「蒙氏班」一個孩子甚至一個月就要花掉兩萬塊錢。

海淀區與朝陽區民辦園收費情況

王靜說,北京的私立園一般都會主打雙語教學,設置課後班、特長班,所以各種收費明目加起來很昂貴。公立園由於不設置英語教學,也不允許有其他形式的「班」,有一部分家長就認為公立園什麼也不教,就以「看好孩子」為簡單的目標,還不如去私立園,花了錢,孩子也能學些東西。

「我個人還是認為,幼兒階段不應該加很重的學習負擔,僅靠幾個外教在課堂上說幾句英語確實也學不到什麼。但是,在所有孩子都學的情況下,你的孩子不學,除非心理素質很強大,否則就一定會焦慮。」

正是這樣的焦慮,使得一些家長在公立園和私立園的選擇上猶豫不決。

現階段,北京的普惠性幼兒園建設速度明顯跟不上新生人口增長速度。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在幼兒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缺少政府統一資源配置管理的今天,「公私之爭」體現的是一種社會焦慮和幼兒教育資源恐慌。

入園難還是擇園難?

一家幼兒園是不是適合,除了距離因素和費用,家長們往往還要從安全、衛生、教育水平來進行考察,這個過程往往很花費時間。

在北京工作了十多年的李和君說:「對我來說,安不安全永遠是第一位,能學到什麼都是其次的。」

他的女兒今年剛從他單位辦的幼兒園畢業,照片上戴著小小學士帽的小女孩笑得很甜。

「比如說,如果一個班人太多了,教室又很小,一個孩子傳染給另一個孩子,可能整個班都會生病。」

近5學年北京市各幼兒園生均學校產權建築面積及佔地面積變動情況

李和君關注硬體條件,而一些家長則聚集在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老師身上。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全北京一共有1487所幼兒園,394121位在園幼兒,配有2242位園長,34040位專任教師,2517位保健醫。這相當於每175個孩子能配上一個園長,每156個孩子能配上一位保健醫。如果一些幼兒園能夠超出這個平均水平,則會顯得有競爭力一點。

2015-2016學年北京市幼兒園師生情況對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市教委試圖通過給幼兒園分類,向家長提供一些參考,為幼兒園整體建設建立榜樣。

北京市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了10批示範園名單。其中,海淀區的示範園數最多,共有40所;其次是朝陽區,有31所。而門頭溝區的示範園最少,只在第四批和第九批各有一個幼兒園上榜。

北京市6區幼兒園入選近十批市級示範園數量情況

程方平教授認為,示範幼兒園的作用是有限的,要警惕給家長提供錯誤信號:「為什麼成為示範的標準實際上更需要強調,而不是僅僅給一些幼兒園貼標籤,比如『示範園』『薄弱園』,這樣只會人為地造成差別,影響家長擇園心理,加劇入園難度。」

入園難,怎麼辦?

在百度上搜索「北京入園難」相關的媒體報道,2011年達到了128篇,而最近幾年又有突出報道之勢。

GIF

2005-2017年媒體報道「北京入園難」數量

在對報道內容進行了文本分析後,我們發現,與10年相比,「社區辦園點」「半日班」「改擴建」「全日班」「安全」等詞出現披露較高。這反映出北京市在解決「入園難」的過程中採取的新思路。

在北京,各個區都致力於找到彌補學位缺口的訣竅。西城區積極試點探索半日制幼兒園,建立學區學前教育中心、社區辦園點,鼓勵社會力量辦園。東城區則將把有空間且符合條件的小學改造成幼兒園,並實現幼小銜接。位於朝陽門內南水關衚衕60號的春江小學就進行了內部施工改造,將成為大方家回民幼兒園的分園……

以海淀區為例,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海淀區新增了14所幼兒園,改擴建61個園次,共新增7320個入園學位。2017年,海淀區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增入園學位3000個。但據統計,海淀區2017至2019年未來三年戶籍兒童入園缺口將達到2萬餘個。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全國每年預計新增300萬名兒童,按現在的學制,3年後會有900萬兒童走進幼兒園,學前教育壓力很大。北京也是如此。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2017年兩會,教育部長陳寶生也表示,到2020年,幼兒園毛入園率要達到85%。「現在是77.4%,還有普惠性的幼兒園要佔到幼兒園的80%以上,現在60%多。」

關於普惠不普惠,老百姓的發言權最大。「幼兒園太少了,學位也太少了。供不應求,物價部門如果不進行價格監管,一些幼兒園就像搶錢似的。」曉靜說。

在11月舉辦的北京市政協學前教育民主監督座談會上,市政協委員建議,參照義務教育管理方式,建立全市幼兒園登記入園和學籍平台,建立大資料庫,明確招生原則,指導家長根據個體情況採取接受學前教育的方式,保證入園機會和工作程序公平;建立幼兒園品質誠信系統,政府定期向社會公示幼兒園監督檢查結果,接受群眾監督。這些措施的實施和推進,也許不久後就會看到成效。

2010年媒體報道「北京入園難」詞雲分析

2017年媒體報道「北京入園難」詞雲分析

11月22日曝出的北京市朝陽區管庄紅黃藍幼兒園(新天地分園)幼兒遭老師扎針、喂不明白色藥片的新聞引起了全社會的憤怒。有媽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所幼兒園的收費至少要四五千一個月,想上幼兒園還得提前兩三年去排隊。她的孩子今年排上了,但不知道還敢不敢去。

「在當時,紅黃藍幼兒園確實看起來硬體更好、特色課程更多。」曾經也考慮過紅黃藍的王靜說。

今年7月,在亮亮上學前,王靜還因為沒有送亮亮去紅黃藍幼兒園而糾結、自責過很長時間。不過,她最終選擇了一所公司附近的公立幼兒園,條件還不錯。重要的是,可以5點把亮亮接到辦公室里,下班再一起回家。

採訪札記

嚴硯瀅:

我覺得我們的選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實地採訪中,我了解到「在北京,上幼兒園難」並不是一句口號。在北京,京籍或者非京籍,有房或者無房的人上幼兒園的情況十分不同,我們作品的意義在於用客觀的數據讓大家更加清楚在北京上幼兒園到底是怎麼樣的。

從定好選題、查找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到最後的可視化呈現,每一步都是大家一起摸索著前進的。一個方法不行就得嘗試更多的方法,直到作品成型。現在看到最終的作品,我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汝希:

從定選題到完整的作品出爐,這個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我們小組四個人一起熬過夜,在咖啡館一坐一整天,在寒冷的天氣中調查各個幼兒園,我們的思路一點點變得清晰,作品也一點點成型,我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有清晰的邏輯和精準的數據呈現,也希望我們能帶著關懷和真情實感去觀察這個社會。作品確實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做的更好。

陳俊伶:

一個數據新聞作品的完成真的太不容易了,除了一般報道所需的過程外更要在數據上下功夫,我們在這方面也是零基礎,鬼知道這期間我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但最後就是完整地做出來了!真滴感謝隊友和老師,雖然很艱辛但其實更開心!

文露敏:

從小我就是一個對數字不太敏感的人,這個學期選擇數據新聞的動機很大部分是出於好奇。開學時老師就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數據新聞?在這個作品結束後,我想我在標準答案之外有了一個自己的回答。

數據新聞是動態的。這不僅僅是在說它的呈現形式需要考慮怎麼賦予枯燥的數字動感,這種動態還體現在數據和結論之間——你需要一遍遍的篩選,求證,甚至是推倒重來。我們在做這個作品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崩潰的時刻——從泊星地咖啡館開門坐到關門,一出門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儘管困難很多,但是我發現它帶給我的樂趣遠遠超過痛苦。

通過這個作品,我感受到了內心對好故事的渴望。我希望我寫出的故事不僅僅是富有感情的,還是能經得起推敲的。數據新聞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明確了一個未來的方向。感謝方潔老師,感謝我的三個隊友,感謝新聞學院這方自由自在的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UC新聞坊 的精彩文章:

中國婚禮 特稿
雪景眼前盛 何必覓遠方

TAG:RUC新聞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