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莊子:信息不是知識,知識需要有體系的建構
莊子文章汪洋磅礴自由洒脫不拘一格,如果只為他文章的氣勢所迷惑或者認為他在東拉西扯,就不太能夠了解道家的思想,其中並不是沒有邏輯關係,只不過不是你所認為的那種簡單的邏輯關係。知識需要成體系建構並學習,碎片化永遠只是信息。
「聞有翼飛者矣,未聞無翼飛者也;聞有知知者矣,未聞無知知者也」。
你們看到的是有翅膀而飛起來的,沒有見過沒有翅膀能夠飛來的,你們見過通過知識的學習而知道道理的,沒有見過沒有知識而能夠明白道理的。這個又是什麼道理呢。
我覺得這個境界我還沒到,所以也無法體會分享,但我直觀理解是這樣——孔子說的這個道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見識邊界以外的東西,我們既然沒有這個境界就要用不自欺的態度,承認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是急於去否定,不自欺。也有一種解釋是靈魂可以離開肉體,自由飛翔,我也基本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有任何的可能性,與下面的虛室生白也是一脈走下來。等我們真的知道了,可能又是不同的認知境界。
關於知識的獲取現在有很大的方便,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信息數量的極大增長,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獲取信息,但這只是信息,只有你吸收並消化才能變成知識。因此,我們現在在微信互聯網上有很多碎片化的學習,本身沒有好壞,重要的是能夠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接起來建構成體系化的知識,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知識。
所以,這裡也是告訴了我們一點:不要把信息當成知識。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要注意這一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識的碎片化表現,所以我們看到就是你獲取的信息很多,好像知識很多,根本上還是因為無知,其實如果你能夠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就算你沒有見過很多的東西,但在運行規律上都是一樣,同樣可以從容應對,很多人成為神通或者神跡,其實是知識結構的完整,都能夠入道。
一個西方的成功商人也是一個修行者,在他的演講中講過一件他認為很神奇的事情:他在一次尼泊爾還是印度的旅行中,有一個來自西藏的老僧人跟著一起,有一天在野外汽車壞了,天已經很黑,而且車上的人都不懂得汽車,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老僧人讓他們打開手電筒讓他看一下可能有問題的部分,然後他們用有限的汽車知識簡單告訴了這個老僧人汽車運行的基本原理,老僧人在觀察一段時間以後,給他們指出可能是哪裡的問題,很簡單就能夠處理好,然後司機就按僧人的說法,果然解決了問題,這然一行人大為驚訝,因為這個老僧人基本不識字,長期生活在西藏很偏遠的地方,一生中也沒有做過幾次車,而且還是老式的大公交車,更別說他們這種比較高級的進口車。他們問老僧人是怎麼做到的,老僧人回答他們是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是一樣的,無論是現代的汽車還是修行,遵循的道理都是大宇宙的規律,如果你能完整的按要求修行,用常識就可以解決生活中大多數的問題,這個西方的商人最後是皈依了佛教。
所以,這個「無知」不是真的無知,而是通過一門深入而入道,是大智慧的成就。如果用物質世界和靈魂世界的觀點來講,靈魂世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物質世界萬象的道理,萬物為一,一個運行規律,只是我們物質世界的人被吹萬不同而產生了分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