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家國學·課堂之六 朋友相處分寸拿捏有講究

傳家國學·課堂之六 朋友相處分寸拿捏有講究

傳家【國學·課堂】之六

朋友相處分寸拿捏有講究

(本文插圖為英子畫秋海棠作品)

一天,孔先生來學堂,老遠就聽見學生們高聲喧嘩。

子路說,他對朋友如何友善,朋友對他如何真誠,他與朋友們之間,會把那些名貴的馬車,華麗的輕裘大衣共同分享,絕不在乎是否會損壞。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

這時候,人群中好像有一個低沉而又哀怨的聲音說:你們人人都有兄弟,唯獨我什麼都沒有!

原來是司馬牛在憂傷,他的幾個哥哥品德敗壞,做盡壞事,司馬牛早已經和他們斷絕了來往。

只聽見另外一個穩重的聲音說:我曾經聽老師說過,「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先生想,這個一定是寬厚仁慈的子夏。

隔著人群看果然是子夏。

子夏說:人的生死都是命運註定的,富貴也是上天賜予的。聰明而高尚的人,只管獨自嚴肅認真的去做人,認認真真盡心儘力的去做事,也就不會有差錯。只要真誠的對待朋友,既熱情又恭敬合禮,你就會發現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都是朋友。根本不需要擔心沒朋友沒兄弟!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孔先生說:既然你們在議論關於朋友,那咱們今天就談談朋友如何?

先生看到大家專註認真的在聽,面帶著微笑說:「朋」與「友」是有區別的。

我常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認同你的觀點,主張,政治意見一致,學術理念相同的一類人是「朋」。那什麼是「友」呢?「友」就是和你有一樣的愛好,趣味相投的一類人,譬如:棋友,畫友,書友等等。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朋也有友,大家習慣上合起來叫朋友。但是,我們在與朋或者與友相處時,應該有所區別才更利於長長久久的交往。比如,如果是朋就不要更多的進入生活細節里去,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不在享受生活樂趣時呼朋。這時候正是和雅友一起品味閑適,交流心得體會的美妙時光。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關於政治、經濟,運營,管理等等就不可以和友來研究,不然,到最後會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先生說:子夏,你談談你的感受吧!剛才你對司馬牛關於兄弟朋友的講法我是贊同的。

子夏在人群中站起來說:先生,我覺得在生活中不管是我的朋或者是友,我與他們相處都應該做到「言而有信」。如果他們中有誰遇到困難或需要我的幫助,我義不容辭。不知道這樣做能不能交到知心朋友?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孔先生聽了微微一笑。

學生們覺得子夏講的特別好,為什麼先生沒有直接讚賞,而只是微笑呢?

離先生最近的學生子貢,實在沒有明白老師的深意,就馬上提出了問題:老師,弟子們愚鈍,煩請老師講的具體一些,我們應該如何與朋友相處?

先生說:與人交往,關鍵在分寸的把握,並不是你一方面盡心儘力的去維護,就能夠建立長久的友誼。

聽了這幾句話,學生子由低聲與先生交流:如果朋友之間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沒有了隱私,那他們的友誼也快走到盡頭了。先生是這個意思,對不對?子由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先生肯定的點點頭。說:朋友如果遇到生活、婚姻家庭矛盾等等難題;或者與別人經濟合作等等是非曲直,來向我們訴說,我們應該怎麼對待才比較合適?

在場的學生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過這些經歷,處理的不盡人意。所以都特別的想聽聽先生的指導。

先生接著說:朋友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來找你,千萬不要馬上把自己的觀點全盤托出。先靜靜的聽聽,讓他訴說,大多數情況下,他需要的是一個聽眾。如果真正的需要你的意見時,那就給他忠誠而公正的建議。當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委婉而友善,適度則可。若不聽從,馬上停止,把握不好,就自取其辱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學生們聽了,都點頭稱真是受益匪淺。

先生看大家都基本上領會了這個意思,繼續說:朋友也是需要選擇的。如果交友不慎,將會有害的。

有三種朋友對你的人生是有益的:也有三種朋友對你的人生是有害的。

同正直真誠的人交友,同真誠守信的人交友,同博學多才的人交友。你將會保持和他一致,也會慢慢影響你努力做到更好。是益友。

與慣於走歪門邪道的人交友,與曲意奉承的人交友,與油腔滑調的人交友。你將和他們一起學會投機取巧,搬弄是非,推卸責任,自私自利,胡作非為。這樣的朋友就是損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學生們聽了特別高興。

希望先生再講講在生活中如何分辨益友損友。

先生說:與朋友一起去做事,你可以看到他是因何而作此事,他目的是追名還是逐利,亦或是興趣使然。還可以看到他做此事的方式方法,是喜歡取捷徑去冒險,還是走直道求平穩。當然,你也可以看到他做事時不情願有怨言,心生不安,還是樂在其中,全身投入。一個人的人格品行,通過如此觀察感受,基本上就如陽光下的實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先生講累了,站起來,伸伸腰,準備下課了。

走到門口了,又回過頭來說:

你們的師兄曾參說的好,一個聰明的人,要結合自己對文化藝術的品味結交朋友,並且通過與朋友的交往相處,來不斷的培養自己更高的修養與品質。只有這樣做了,相信你們會越來越優秀,孩子們,祝福你們!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附言

現代社會的人,普遍認為我們現在資訊發達,信息渠道廣,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我們應該也必然比古人知識豐富,比古人智慧聰明。

我比較相信現代人比古人「聰明」,但是比古人「智慧」我堅決不相信。

聰明,更多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不認親情友情,花樣百出,方法用盡。我們是擁有了豐富的物質,也佔據了一定的財富,但是,越是富有越沒有安全感,越怕孤獨。時時刻刻都在和朋友一起,很少獨處,也很難和自己做朋友。很多時候我們要麼是傷害了朋友,要麼是被朋友所傷害。

我們自己因為文化認知的不足,因為感悟能力的高低,沒有處理好這些事情也倒罷了,關鍵是我們如何來教育自己的兒女,怎樣告知孩子們,在準備進入社會生活的汪洋大海的時候,應該怎樣為人處世,怎樣與人交往,怎樣辨別益友損友。

兩千五百年以來,多少歲月,多少高人賢士,良朋益友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啟示。

生活中,聰明的我們經常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讀一下經典,突然發現,古人處理類似的問題有大智慧,一句頂一萬句。

進入公眾號閱讀

傳家【國學·課堂】之一:來學習有人情味的孔先生

傳家【國學·課堂】之二: 孔先生的老師是自然萬物

傳家【國學·課堂】之三:君子之道登山賞景步步高

傳家【國學·課堂】之四:父慈子孝才是人生大道理

傳家【國學·課堂】之五:參天大樹不是一天長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承明廬 的精彩文章:

TAG:承明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