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利時,這座繁忙的大都市,竟還藏著古老的海港記憶……

比利時,這座繁忙的大都市,竟還藏著古老的海港記憶……

如今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早已成為繁忙的國際都市。而你也許並不知道,就在老城中心的聖卡特琳教堂一帶,還悄悄地保存著這座城市曾經輝煌的海港記憶……

在這裡,你不僅能看到百年前的漁夫們海捕歸來小聚的啤酒館、隱蔽的中世紀城牆、還有布魯塞爾最神秘的華麗古宅,如果你喜歡前衛的畫廊,也可以逛一逛由舊電站改造成的當代藝術中心。除此以外,請記得在曾經喧鬧的魚市上品嘗依舊按照「古法」叫買的北海生蚝,在古老的噴泉旁邊吃上本地口碑最高的手工冰淇淋。大快朵頤之後,如果你的臉皮夠厚,還能在全市僅存的古老露天廁所里解放自我(僅限男士)……

聖卡特琳教堂(église Sainte-Catherine)一帶位於布魯塞爾老城的核心,這裡保存著古老而狹窄的青石小道,深藏不露的文物古迹,還有雲集的餐館酒吧小吃店,是布魯塞爾人周末消遣時光的一大聚集地。

地理位置上,這裡到中央車站(Gare de Bruxelles-Central)直線距離 800 米,到著名的大廣場(La Grand Place)步行不出 5 分鐘。從舊證券交易所(La Bourse)門前向西北,走過不長的中國街,即刻就可來到教堂的門前。如果乘坐地鐵,1、5 號線的聖卡特琳站就設在教堂北側的廣場上,十分便捷。如果你在布魯塞爾老城中心,又得半日清閑,不如就來這裡逛逛。

說起這一帶好玩的景點,當然首推聖卡特琳教堂。現存的教堂重建於 1854 年,巨大的主殿全部由瓦隆大區(Wallonia)特產的高柏堂(Gobertange)大理石砌築而成,建造工作整整持續了 20 年。這種米黃色的大理石常被用在布魯塞爾最重要的公共建築上,足見高貴。然而近兩個世紀的風雨蠶食,加之最近的空氣污染,使教堂全身被黑褐色的污跡覆蓋,只有正立面被不久前的修復工作重新洗白,強烈的反差營造了一種奇特的視覺效果……

教堂的設計者是比利時著名建築師尤瑟夫·普拉爾特(Joseph Poelaert),這位建築師擅長復興各種古代的風格元素,他設計的新古典主義司法宮就像是一座復活了的古希臘宮殿,連二戰時佔領比利時的德國人都對其心生嫉恨,因為太完美而慘遭一炬。

相比高大恢弘的司法宮,聖卡特琳教堂更顯精雕細琢。如果你稍微了解一點西方建築史,那麼強烈建議繞著教堂的各個立面走上一圈——你會驚奇地發現,普拉爾特竟然將古典主義的拱門和璧龕、羅馬風的柱廊和拱窗、以及哥特式的飛扶壁拱和玫瑰花窗等各種元素統統雜糅在一起!然而因為拿捏有道,大膽的混搭並不顯得荒唐凌亂,算得上是一座折衷主義的大師級作品。

聖卡特琳教堂存在的歷史遠比現存的新堂久遠得多。站在教堂門前四望,也許你不會想到,這裡曾經是一片水塘,直到 19 世紀中葉才填埋成今天的城區。

在此之前,這裡原本是布魯塞爾中世紀第一城牆(地圖中的紅色虛線)外的壕溝。如今矗立在教堂門前角落裡的破敗塔樓,標誌著聖卡特琳教堂最初的起源地——一座依城牆而建的 13 世紀小禮拜堂。隨著人口逐漸增長,舊教堂被反覆擴建,直到 19 世紀中期實在難以容納信眾,加之糟糕的衛生問題而被迫拆除,在旁邊則地重建新堂。舊教堂上,只有巴洛克風格的塔樓被當成紀念物保存下來,和今天的教堂比肩而立。

說到城市衛生問題,就不得不提教堂旁邊的這片水塘。在 16 世紀,水塘得到擴展和疏浚,成為了布魯塞爾海港直插城市中心的終點站。在海上貿易的全盛時代,低地國家各個主要城市之間為爭奪海運資源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1550 年,醞釀已久的維勒布魯克(Willebroek)大運河終於動工開挖,這條全長 28 公里的運河將布魯塞爾這座內陸城市與北部的斯海爾德河(Scheldt)相連,並進而連通了進出北海的航道。從此以後,滿載貨物的船隻不需要再經過梅赫倫(Mechelen)的徵稅,就可以直接進入布魯塞爾,布魯塞爾取代梅赫倫成為了海運物資最終轉賣內陸地區的集散地。

今天聖卡特琳教堂門前的小廣場、還有教堂北側的長條廣場一帶(地圖中的藍色虛線),曾經都是巨大的船塢和魚市,一時間千帆爭渡,商賈雲集,人聲鼎沸。已經被現代化酒店大樓包圍的中世紀城牆塔樓——「黑塔」,就是因為曾被當作水手們休息的酒館而躲過了和城牆一起被拆除的命運,保留至今。

伴隨著巨大的貿易財富源源湧入,接踵而至的腥臊惡臭也給這座中世紀的城區帶來了嚴重的衛生問題。加之工業革命的到來,大運河在1827年正式向南部延伸,直通沙赫洛瓦(Charleroi)一帶的煤礦區,運河的使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布魯塞爾市內骯髒嘈雜的船塢和河道漸廢,不再具有存在的意義,終被市政府填平,於其上建造了新的聖卡特琳教堂。曾經臨河而建的各種倉庫、酒館,有不少都原樣保留了下來。在教堂北側的廣場上,一座老房子的大門拱券正中,至今還能看到一塊斑駁的帆船石雕,這是布魯塞爾內陸海港興衰的難得寫照。這艘最後的帆船,「停泊」在一條狹窄小巷的入口,被人徹底遺忘……它到底在哪裡?可以試著自己去找一找。

同時見證工業革命巨大變革的,還有在舊教堂原址上建造的發電站。這是全市第3座發電站,於1902年建成啟用,曾經為公共道路的照明提供能源。雖然採用了當時極為前衛的鋼鐵梁架作為建築材料,但是建築師埃米爾·德弗候(émile Devreux)仍然在機房臨街的立面上做出了緩和的設計,用傳統的牆面和開窗與普拉爾特的折衷主義教堂遙相呼應,靈魂的殿堂與工業的神廟和諧相處,亦成奇景。這座古舊發電站如今已被改造成布魯塞爾當代藝術館,常年舉辦先鋒藝術展,是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所在,很值得一看。不過它的入口藏在舊卡特琳教堂鐘樓的背後,尋找起來頗費一番功夫。

除此以外,這裡還有不少更為隱蔽的景點,像驚喜彩蛋一樣等著你的發現。比如在教堂的東北方向,幾條放射線狀街道的盡頭,還有一座精緻的巴洛克風格小教堂——貝居安會教堂(église du Béguinage)。

所謂的貝居安會,就是 13 世紀起在低地國家流行的一種世俗信教婦女互助團體,她們大多為寡婦,或者身體具有疾患乃至貧困,因此不得不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相聚而居,靠富裕的宗教施主供養。這個聚居的所在就叫貝居安會院,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法國北部直到荷蘭的低地國家,因為見證了這一獨特的歷史社會形態而登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可惜的是,隨著社會的變革,布魯塞爾的貝居安會院已經被完全拆除,原址建成一所學校,只有建於 1657 年的小教堂存留至今。

教堂的紅色大門是一大看點,它滿布充滿宗教寓意的雕像,其中門楣的正上方是施洗者約翰,《聖經》記載他常年的曠野里工作,勸人信教,身穿的駱駝皮毛是他的標誌;門板正中是象徵耶穌血肉的聖杯和聖餅;中間一條門框上還有聖母瑪利亞的小雕像,仔細觀察,在基座的一側還有題記,原來這不是木雕,而是 1859 年南部城市列日(Liège)鑄造的一座鐵門!精準細膩的刻畫代表了 19 世紀歐洲冶煉技術的高度成就,嘆為觀止。

這個地區最大的「彩蛋」,則是深深隱藏在法蘭德斯街(Rue de Flandre)46 號大門背後的貝隆表演藝術館(La Bellone)。

這座曾經的高貴大宅在歷史上幾易其手,如今大門已經被改建成外觀普通的樓房,院子也被巨大的玻璃穹頂覆蓋成為室內表演空間,然而主樓的外立面卻保存完好,像舞台的幕布一樣,被譽為布魯塞爾最美的立面之一。

這座新古典主義的立面據考證應該建於 1697 年前後,建築師刻下自己的姓名——讓·寇賽因(Jean Cosyn)。他也是 1695 年大廣場被路易十四炸毀後的重建者之一,留下了許多著名作品。整座建築通過多重隱喻的手法表現了戰爭的主題,旨在慶祝時任領導者奧地利對土耳其的森塔戰役(Battle of Zenta)大捷。在樓層間,裝飾著狀如古錢幣的 4 個古羅馬皇帝側面像。入口上方的戎裝貝羅納戰爭女神頭像堪稱名作,頭像上方的飄帶上刻著一行拉丁文字:「奧地利的軍事勇氣,忠於和平與戰爭,在深深的謹慎與警覺中慶祝勝利」。

在卡特琳教堂北側廣場的盡頭,還有一座壯觀的噴泉,裝飾著異域情調的青銅動物雕像。這是原位於布魯凱勒(Brouckere)的尤斯·安斯巴赫(Jules Anspach)紀念噴泉,安斯巴赫是對布魯塞爾影響深遠的一位市長,曾在 1865 年主持了對流經市中心的塞訥河(Senne)進行覆蓋改造,大大提升了全市的防洪及衛生水平。在紀念噴泉北側還有有一座小型的紀念碑,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座為「鴿子兵」建立的紀念碑。比利時以訓練有素的信鴿而享譽世界,在一戰期間,曾有大量的信鴿服務於戰時通信工作,並且「犧牲」,特立碑紀念。

說了這麼多景點的故事和歷史,下面簡單推薦幾處好吃的地方。

聖卡特琳教堂一帶自從海港時期就被戲稱為「布魯塞爾之胃」,至今還是各種美食,尤其是海鮮的聚集地。在教堂前的小廣場一角,著名的「北海」海鮮店仍在按照古法叫賣著新鮮的生蚝。店裡幾乎沒有室內的桌椅,你需要在臨街的窗口點好 2-3 歐元一隻的生蚝,配上檸檬和白葡萄酒,然後和眾人一起站在廣場上等待店小二高聲叫到你的名字……是不是很有舊時海港的風情?

這裡當然不是正宗的西餐廳,老闆是個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比利時人,回國後結合歐洲人的品味獨創了幾款拉麵,屬於東西方結合,總體上咸鮮辛辣,韓國辣白菜配肥厚的豬肉片是它的招牌拉麵,感覺很適合中國北方人的口味,如果吃不慣西餐,可以在此解解饞,人均消費 20 歐元左右。

在聖卡特琳路上,有一家著名的豬排館,叫阿瑪黛歐(Amadeo)。這裡幾乎每天晚上都全場爆滿,尤其是冬天,如果沒有提前預定幾乎只能在晚9點以後才可能等到位子。這家豬排連鎖店在布魯塞爾僅此一家,最經典的是免費續盤的澆汁烤豬排,包括配菜的烤土豆和沙拉統統都可以無限加續,想吃多少全隨你的胃,極其適合肉食者光顧,人均消費 20 歐元左右。同此經營理念的還有教堂背後的潘帕斯(Pampas)餐廳,這裡雖然菜品選擇的範圍更大一些,但是個人感覺還是阿瑪黛歐更勝一籌。

在法蘭德斯街上,還有一家以經營傳統弗萊芒飲食而著名的餐廳,叫「預售」(Le Pré Salé)。這裡的炸薯條配弗萊芒啤酒燉牛肉塊很好吃,值得一試,人均消費 30 歐元左右。

如果你只是想吃一頓簡單快捷的午餐,那麼附近的「市場咖啡店」(De Markten Cafe)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可以吃到各式簡單而豐盛的沙拉,主打健康飲食,還可以喝上一杯不錯的咖啡,人均消費 15 歐元左右。

如果你有很多的時間,想吃一頓像樣的西式大餐,那麼可以嘗一嘗貝居安會教堂門前的「城市酒館」(La Guinguette en ville)。這裡主打地中海為主的創意新西餐,總結起來就是「盤大量小盡擺花樣」那種,高端大氣上檔次,也有不錯的紅酒窖藏,人均消費 40-50 歐元。

最後要說甜品,那必須首推被本地人譽為「天堂級別」之美味的加斯頓(Gaston)手工冰激淋店。你完全可以不在任何一家餐廳點上飯後甜品,趕來這裡吃上一杯純水果鮮漿做成的冰激淋再回家,但是注意不要太晚,夏天的周末這裡晚上 1 1點關門,秋冬兩季則營業到晚 8 點。夏天的傍晚,店家會把躺椅放在廣場的水池邊,你可以近距離觀賞安斯巴赫噴泉的怪獸,悠閑地吃著手中的冰激淋。冰激淋的品種因季節而不同,桔子和椰子果漿口味的幾款都很感人,人均消費 2.5-5 歐元左右。

大快朵頤之後,如果你已經出了飯店卻想起來還要方便……那麼再給你介紹一個安全的室外小便場所,同時也是一處歷史景點哦!就在聖卡特琳教堂大門一側,緊貼著教堂的牆壁,有一排露天男士小便池。

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你盡可沖著上帝的殿堂解放自我,因為這正是當初規劃者的本意——由於人口的急劇擴張,城市化給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排泄物收集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城市人的集中居住方式,特別是那個人們依舊相信氣味可以攜帶疾病的年代。從1845年開始,布魯塞爾正式開始在城市中建立公共廁所,同時對隨地大小便的人依法拘留3天!為了積極倡導人們改變陋習,文明如廁,當時的公共廁所大多建在重要的公共建築附近,尤其是教堂周圍,用信仰輔助推廣新的生活方式。貼著聖卡特琳教堂建造的這座男士小便池,就是百年公廁仍在使用中的最後一例!來此方便,也是一種深度文化體驗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逐那詩和遠方 的精彩文章:

跟著普希金的腳步,逛逛最具風情的莫斯科

TAG:追逐那詩和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