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咱們今天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五言詩《蟬》,看看他老人家筆下的蟬是咋個回事。

有人就問了,虞世南是誰呢?這虞世南可是隋末唐初大大有名的主,他首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師從王羲之的七代孫智永和尚。他深受唐太宗的賞識,說他有五絕。那五絕呢?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在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還把他的畫像掛在了凌煙閣里,凌煙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啊,誰的畫像要是能進到這裡面,那就等同於永垂不朽了。說白了,凌煙閣就是唐代的名人堂啊。就說這些吧,想更多了解虞世南老爺子的話,翻翻《新唐書》吧,裡面有他的傳記。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我們看這首詩,題目叫做《蟬》,一看這題目就知道是詠物詩。說到詠物詩,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詠物詩都是很發達啊。西方著名的詠物詩,比如濟慈的《夜鶯頌》《希臘古瓮頌》,雪萊的《西風頌》《雲雀》,華茲華斯的《水仙》等都是鼎鼎大名的作品。我們中國的詠物詩當然也是車載斗量啊,所以就不舉例子了。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我們看前兩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需要我們先解釋一下詞。垂緌,這是一個我們不常用的詞。這個詞跟古代的官員有關。緌,是古代冠帶結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垂緌」指的就是這個。這裡的「垂緌」就是用來指蟬的頭部的眼睛前的兩條觸鬚了,算是一個比喻的修辭。這一個比喻不得了啊,可是與下文很有關係的。什麼關係呢?現在當然不能說了。飲清露,意思是說蟬不食人間煙火,喝的是清澈的露水。這太美化蟬了,為什麼呢?這三個字就把蟬當成神仙一樣來描寫了。因為只有神仙才餐風飲露啊,所以這一句「垂緌飲清露」是寫蟬的超凡絕俗的品質的,也可以說是高潔的品質。下一句「流響出疏桐」開始寫蟬的聲音了。流響,字面意思是流水一樣的響聲,其實是說蟬的連綿不絕的叫聲。這個詞用得很精準啊。為什麼呢?這蟬一叫起來簡直是沒完沒了啊,真的像流水一樣滔滔不絕啊,哪管人的耳朵炸裂呢!——「流響出疏桐」,疏桐是指高大的梧桐樹。所以,這一句又進一步將蟬往上拔高了啊。為啥這樣說呢?因為梧桐樹那是鳳凰專門棲息的東東。古書上說了,鳳凰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所以,這裡有將蟬和鳳凰類比的含義,仍然是寫蟬的高潔,與眾不同。而且「流響出疏桐」的「出」字隱隱地告訴我們,無論這梧桐樹是多麼高枝葉多麼繁密,蟬的聲音都是遮不住的,都是要出來的。只有這樣來理解這一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的最後兩句。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總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這兩句從蟬的外貌(垂緌),生活習性(飲清露),聲音(流響),處所(疏桐),這些方面為我們刻畫了蟬的一個特點:高潔,超凡絕俗。

值得注意的是,開頭的這兩句用了對偶的手法,只不過從平仄上來說不太工整,顯得很樸實。這倒挺符合整首詩的風格的,整首詩的詞句都是非常的樸實,與盛唐時期的五言詩相比,甚至顯得有些笨拙。從遣詞造句以及文氣方面來說,一點都不精緻。不過,這才是初唐的詩歌,很多詩歌的規矩還沒有定型,正是從六朝詩向唐詩轉變的關鍵時期,具體我們就不展開了,還是留給研究文學史的人干這件事情去吧。

最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思是蟬身居高位,自然聲音就傳得很遠,並非是因為借著秋風的原因。到了這兩句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來,這是借物喻人的。這裡的「居高」指身居高位,「秋風」指外界的的條件。其實是說,一個人如果「居高」的話,他的名聲自然就會遠揚的,並不需要藉助外界的條件。言外之意是,一個人只要有了高尚的道德,或者是出類拔萃的才華,那麼他自然就會脫穎而出的。這是傳統的理解。當然我們地瓜講堂有我們的理解。

這首詩的關鍵的字是「居高」,可以說,怎麼樣能夠「居高」才是聲自遠的前提。虞世南寫這首詩的時候那可是唐太宗的寵臣,名滿天下。所以,哪裡還需要「藉秋風」呢?因此,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來虞世南老爺子有點沾沾自喜的心態啊,只不過很含蓄地借蟬來表達而已。當然,我們上面說過了,虞世南被唐太宗稱為五絕,是有真才實學的,並非如同一般的「藉秋風」上位的人。可是如果沒有唐太宗這位伯樂,他的人生必定是另一番模樣。可以說,唐太宗正是虞世南的「秋風」啊。另外,虞世南的出身可是門第高貴,在古代,門第高貴那可是一張王牌。有句話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講門第貴胄把持了天下。尤其是初唐時期,是非常講究門第的,我們的科舉制度就是為了打破門第的限制才實行的。所以,即使沒有唐太宗這位伯樂,虞世南因為他的出身,也是「居高」的,那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所以說,虞世南以蟬自比,是他已經「居高」了,已經在這個前提之上了,所以不需要「藉秋風」也是理所當然了。但是那些還沒有「居高」的人呢?還是需要「秋風」來扶助一把的。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就是才華與機遇二者的關係。秋風就相當於機遇,蟬比喻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沒有秋風,想要「居高聲自遠」,那大家就想想歷史上那些比比皆是的懷才不遇的例子吧。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從寫法看,「垂緌」照應「居高」,因為「垂緌」就是達官貴人的象徵。另外,詩的前兩句是比興,後兩句是議論。尤其是最後兩句的「自」與「非是」這樣的虛詞用得很斬釘截鐵,有一種不容置疑的意味,在文章的氣勢上是比較出彩的。

總之,《蟬》寫出了身居高位的志得意滿。詠蟬的高潔,不與世俗同類,可以說是居高的自我陶醉,與那些文人的清高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這點需要我們加以分別啊。當然,這是從虞世南身居高位的角度來理解的,也可以拋開這點,照傳統意義的理解,甚至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詩歌的理解是很多元化的,大家不要被框死就是了。

雖然如此吧,給我們的啟發還是,先有真才實學,然後才是機遇。因為歷史上一生下來就「居高」的人多了去了,歷史又記住幾個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