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全家這麼做,一年無病痛!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全家這麼做,一年無病痛!

微信號:tianxiayangsheng

怡情健體膳食導引糾偏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觀田家》(唐)韋應物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2018年3月5日 23:28:06

農曆正月十八

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有些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驚蟄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驚蟄節氣 養生重點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養生原則:

飲食清淡,多滋陰

穿衣注意保暖

早睡早起去「春困」

少酸多甘健脾滋肝

健走乃初春首選

驚蟄節氣習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關於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起居:去春困、精神愉悅,增強體質

1、早睡早起,去春困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點要點。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

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2、保暖:春捂護陽

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由於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仍需春捂。「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不「捂」不行,「捂」過頭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具體的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是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

3、梳頭百下,睡前摩腹、提肛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那麼如何在睡覺前養護我們體內的陽氣呢?按摩腹部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具體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200次左右即可。一來有利於促進消化,排除脾胃濕毒,二來有助於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質量。還有一個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腎、提振陽氣

養好一條經絡——脾經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春天養好脾臟,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旺。

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這段時間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

精神:愉悅自己 快樂他人

中醫學認為,肝主生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稱之為「剛臟」,在五行中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春季陽氣生髮速度開始快於陰氣的速度,肝火也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要適當地釋放。肝喜疏泄厭抑鬱,生氣發怒易讓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因此,春天不應該鬱悶、生氣。這段時節,除了保持愉快心情,也可多稱讚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保持好心情,也是護肝的一個竅門。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情志」、「怒傷肝」。因此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力戒暴怒或心情憂鬱。春季人們容易傾向兩種消極的情緒,一是春季陽氣升發,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緒激動,動輒大發脾氣;另一種是春季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

預防這些不良情緒可以多與親朋好友溝通,自己不要鑽「牛角尖」;其次要在適合的天氣時,走到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好的春天。還有適量的運動也有助提升好心情,因為運動時體內激素會增加,在活動筋骨的同時,也能加強內臟系統的循環功能,還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平時就適量運動,養成堅持鍛煉的 好習慣,這對及時疏導情緒非常有用。

飲食:順肝之性,助益脾氣

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飲食應清溫平淡:

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多吃梨: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

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穴位:常按7個穴位養肝健脾

氣溫漸漸回升,而肝火也隨著陽氣一樣旺盛起來。如不注重養生,容易導致肝病、脾胃不和等癥狀。我們不妨在休閑的時候按一按7個穴位,就可以起到養肝護肝、健脾和胃的作用。

1、內關

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一次用手輕輕按摩該養生穴位30下,可和胃寬胸,可降胃氣,配合足三里治療胃痛、呃逆、嘔吐、打嗝;它可以鎮靜安神、滋陰降火,配合神門、三陰交治療失眠、煩躁、內熱、掌心發熱、出汗等病症。

2、神闕穴

神闕就是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

先把雙手搓熱,然後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後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數十次。

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後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後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

3、足三里

位於膝下3寸、小腿的前外側。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營養的來源,經常揉按足三里可以補脾健胃,增強抗病能力,使你保持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壽,因此說「常常拍打足三里,勝過食用老母雞」。

足三里也是保健艾灸的常用部位,「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常灸足三里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益壽強身,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發病後及早艾灸可以使癱瘓肢體迅速恢復功能。

4、三陰交

在內踝上3寸的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和外踝上的絕骨相對。

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腸鳴,腹脹,泄瀉,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神經衰弱等。

三陰交配合血海、隱白可以調經止帶,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不孕症;配合氣海、關元可以補腎固精,治療陽痿、早泄、遺精、尿頻等病症;(天下養生網)配合神門、內關相當於天王補心丹,可以養心安神、滋陰降火,治療虛火上升、失眠等病症。

5、日月穴

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道之一。

取該養生穴位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日月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乳頭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處「期門」之下,第七肋間隙中。(或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6、期門穴

為肝經的最上一穴。

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瀉,飢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公眾號:天下養生網

7、陽陵泉

位於膝下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凹陷處,和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相對。

該養生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養生穴可治療慢性胃炎、胃痛等。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脅痛、口苦、黃疸等肝膽病變,陽陵泉下1-2寸有膽囊穴,可以配合用來治療膽囊炎。公眾號:天下養生網

陽陵泉位於膝下,是八會穴的筋會穴位,可以舒筋活絡,治療全身有關筋骨的病症,尤其對於下肢的麻痹、疼痛、水腫、膝關節屈伸不利等病症效果很好。

調

陰虛體質

陽虛體質

體質特徵: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精神調養: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飲食調養:多吃壯陽食品,如羊肉、雞肉、鹿肉、栗子、蝦、橄欖、蘿蔔等,還可配合吃中藥肉蓯蓉、巴戟天、杜仲、補骨脂、胡桃肉、菟絲子、冬蟲夏草等。

體育鍛煉: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採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血淤體質

體質特點:這種人主要徵候是血行遲緩不暢,身體較瘦。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淤體質之人。

精神調養:要注意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血液流通,有利於血淤體質的改善。反之,若陷入苦悶、憂鬱情緒中則會加重血淤傾向。因此,保持心情的舒適順暢對血淤體質者的身體益處十分重要。

飲食調養:常吃蓮藕、洋蔥、蘑菇、香菇、猴頭菇、木耳、海帶、桃仁、油菜、茨菰、黑大豆等等能起到活血祛淤的作用。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天下養生網)山楂粥、花生粥也不錯,肉類煲湯亦可以多吃。

體育鍛煉: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痰濕體質

體質特點: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飲食調節:食療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常吃味淡性溫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淤祛痰的食物,如白蘿蔔、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戒酒,且每餐不宜過飽。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

體育鍛煉: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最好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這麼好的知識,也發給朋友看看吧~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哦!

下面這幾篇文章大家都在看

覺得本文有用,點個吧!

放到朋友圈,大家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養生網 的精彩文章:

發個笑話給大家,夠你笑到正月十五了!
春季養肝護肝,這幾款葯膳要吃吃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