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山截洪工程

南山截洪工程

南山截洪工程

張 維

南山截洪工程是潮陽縣水利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施工速度最快以及效益顯著的一宗大型工程。它把發源於縣境內大南山的12條練江一、二級支流集雨面積216平方公里(占縣境練江流域南山山地面積的87%)的洪水,通過鑿洞、劈山、跨庫、挖河,總流程30公里直接排出南海,設計截洪流量656立方米每秒。全縣26個公社出工,最高上工人數達10.2萬人。以二個月基本完成新河土石方開挖,五個月完成佔總工作量近九成的第一期工程(1975年1月26日開工,7月1日竣工),並於當造發揮效益,截洪流量200多立方米每秒。自7月25日轉入第2期,至翌年5月竣工。整個工程歷時一年四個月。治澇受益面積21萬畝,並改善山區交通、農田灌溉與群眾飲用水等。

早在60年代,先後發生幾次大水災後,縣委就曾提出截除南山片洪水的規劃,作為治練的重要措施,但都因工程大、面臨困難多而未能實施。1974年幾次暴雨,南山片山洪與水庫大量泄洪傾瀉入練江平原,加重內澇的嚴峻事實,促使南山截洪作為治理洪澇的關鍵措施,重新提上縣議事日程。1974年12月14日,縣委第一書記李詩銘帶同全體縣常委以及水利技術人員,沿南山北麓勘定截洪路線後,經全體水利技術人員日夜加班進行測量、設計、編出方案,上報省、地領導批准。為保證及時開工,縣委開展深入的組織發動工作:召開全縣貧下中農代表會討論、通過截洪決議;向全縣人民發出開工總動員令;抽調機關幹部456名,農民技術員350多名,組成工程指揮部,下分6個工區,分管26個公社指揮所,帶領10萬民工隊伍展開全線施工。

截洪工程全長30公里,其中自西部上金溪水庫的白漫溪庫灣鑿隧洞1座並築進口泄洪閘1座,排洪經利陂水庫,至蔭石切山坳建泄洪閘1座,閘下開渠1.7公里,築壩1座截洪入秋風庫區;於秋風圓山副壩建泄洪閘1座、閘下築規格條石引洪渠1.5公里,洪水匯入洪口輋水,以下向東沿山坡開河,逢谷口築壩,途經牛牯嶺、蜘蛛埔、寧湖、印石、簡樸、大龍溪、小龍溪等支流,至田心華林附近出南海。

截洪工程根據引洪為主,兼顧農田灌溉、5個公社群眾飲用水,以及改善山區公路交通等效益,沿河配套各種大小建築物464宗,主要的有:護堤公路一條16公里(華林至兩英林場)、河堤護坡石18公里、矩形引洪石渠1條長1.5公里(設計引洪流量220立方米每秒),泄洪隧洞1座(通過流量83立方米每秒)、水庫泄洪閘3座、節制閘2座、公路石拱橋6座、機耕與人行石拱橋41座(其中25座同渡槽或水閘結合),新灌渠4條、引水涵管13宗以及其它各種建築物400多宗。共完成土方581萬立方米,採石28.9萬立方米,砌石22.8萬立方米,投放勞動力968萬工日(按包干定額計算),使用水泥4948噸、鋼材98.5噸、木材340立方米、炸藥74噸。總工程費1216.2萬元,其中現金248.2萬元。

自截洪工程建成以來,每逢暴雨,南山片山洪或水庫泄洪水量均被攔截入南海。其中1983年5月12日的暴雨(龍溪雨量1小時158毫米,日雨量449毫米),截洪流量580立方米每秒。同年6月19日,經各水庫攔洪錯峰後,下游仍達386立方米每秒,這次洪水共截洪出海近1億立方米(其中僅秋風3599.6萬立方米)。去年的8月暴雨中也截洪近500立方米每秒,僅此數例可看出其對減輕練江平原洪澇災害的顯著作用。

(原載1991年《潮陽文史》第8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之陽大海在其南 的精彩文章:

海門灣橋閘記

TAG:潮之陽大海在其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