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策劃「絲綢之路」專輯

特別策劃「絲綢之路」專輯

封面故事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壁畫局部臨摹圖。一片青綠山水中,比丘尼在引導下,正在走向一座具有濃郁西域特色的城堡。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取經、傳法的僧侶,東來西往,促成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供圖/視覺中國)

予你一道「符傳」,在黎明時分踏著朝露走上驛道。

你將從「天上樓闕」「定鼎門」開始你的旅程,然後經過「潼關」「玉門關」中官吏的查驗,漸漸地向日落的方向遠去。

你路過綠洲中的「樓蘭」「精絕」「于闐」,這些處於各大文明十字路口上的古國此時人煙阜盛,卻會在未來的時日被黃沙掩埋。

向四周眺望,如螻蟻般移動的黑點在夕陽下依稀可辨。想來那一雙雙帶著疲憊與希望的眼眸,正同你一般,

於是絹帛綾錦、金戈茶馬都在這條漫漫長路上運轉,牽著駱駝的商隊在沙漠中行進,僧侶懷著他們虔誠的信仰西去東來。

於是,有一段長征被冠以了輝煌的名字——「絲綢之路」

雄關如鐵如何越?

早在周代,君主們就意識到設立關口對保護邊境、管理貿易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代的邊境制度不可謂不嚴苛。如果沒有歷朝歷代的「護照」和「簽證」——漢唐的「符傳、過所」,宋代的「公據」,元代的「驛券、牌符」,或者明清的「關照、腰牌」,那麼這些險隘的關口可別想越過去~

唐代的「護照」+「簽證」

那麼當時的人要怎樣才能得到一張寶貴的通關憑證呢?這得經過鄉、郡縣的層層申報,到了唐代,還需要有一個可能得替你「背鍋」的擔保人!很多申請不到的人,往往就鋌而走險選擇偷渡。在真實的歷史中,《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人物三藏法師就是其中的一個——出國不易,能得到一張薄薄的出關文牒,真的要珍惜。

攝影/孫新強

都城「海關」——函谷關

「東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絕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函谷關」名稱的由來。它位於洛陽與長安之間,成為西行途中面對的第一座關隘。

供圖/尚史軒

依靠著黃河營造的險要地勢,函谷關發揮著重要的屏障作用:戰國孟嘗君曾靠著「雞鳴狗盜」從函谷關成功出逃,劉邦曾帶領著軍隊沿函穀道西取關中,許多精彩的歷史事件都曾在這裡上演。

供圖/新安縣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

春風可度玉門關

玉門關之名,想來大家自童年就已經熟悉。但問及它究竟在絲路上的何處,估計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實際上,就像古代的許多關隘,玉門關也從來沒有固定的位置。它最早設立在漢代,約位於今石關峽。但到了唐代,玉門關又遷移至瓜州一帶,具體的位置至今眾說紛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五代與宋初之交的十世紀,玉門關重新定在石關峽,從此石關峽成了它最初也是最後的所在地,直至西夏時廢棄。但到了明代,統治者重新意識到這一要塞不容忽視的地位。於是,一道懸壁長城依靠山勢修築起來,成為了古代雄關的延續。

攝影/木子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文字使玉門關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荒涼孤寂、寸草不生的印象。但在疏勒河下游玉門綠洲的邊緣,得益於疏勒河水的灌溉,沙漠中也有一片良田得以開墾,就像春風在荒漠中繞了個彎,特意由此經過一般。

攝影/王金

陽關:最「憂傷」的關隘

通關的路程迢迢千里,羈旅之人在途中流下的不只是汗水,更有離別時的清淚。各個關隘因其獨特的地標性,更成了寄託思念與悵惘最恰當的意象。其中尤其以送別聞名的一座便是陽關,這或許是因為王維的千古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吧。

攝影/王金

其實,鄉愁的種子早在戰火紛飛的魏晉南北朝就已被埋在這座關口之下:「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羈旅北朝的詩人庾信曾借陽關抒發他對南國的眷戀。到了唐宋,陽關的城垣已經破敗,甚至最終從地誌上消失,但在歷代詩人的腦海中、詩行里,它卻長久而深情地佇立。

攝影/吳建

樓蘭:小河公主的故鄉

或許因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詩句,或許因為曇花一現般輝煌而短暫的歷史,或許因為坐落於極旱之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羅布泊,樓蘭古國雖然神秘,卻鮮活在許多人的認知之中。張騫曾在出使西域之後,對漢武帝報告他所經過的國家,其中就有「樓蘭、 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樣的描述。樓蘭,正是出玉門關、穿越沙漠後的首站國家。

供圖/FOTOE

可是,隨著羅布泊逐漸乾涸,這座古城的生命力也漸漸流失。公元四世紀,樓蘭徹底荒廢,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一個符號。直到二十世紀初,探險家斯文·赫定在對羅布泊進行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斷壁殘垣、文書錢幣,這一湮滅已久的文明,重新回到了世人的視野里。在遺址發掘出的各種出土物中,最為人熟知的也許就是被冠以「小河公主」之譽的「最美女乾屍」了。她靜靜地躺在小河遺址的船棺中,那混合著印歐血統的、依舊高貴的容顏讓人視之不禁遐想,周遭風化成塵沙的一切在當年鮮活時會是什麼模樣。

小河遺址中的船棺

五星出東方,古錦出精絕

我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中,一件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紋樣的護膊赫然在列。這件絲織物的重要之處,不僅在於裝飾性文字圖案昭示著漢王朝對外戰爭的勝利,更在於它成為了漢王朝與一個西域神秘古國——精絕國進行物質文明交往的縮影。

供圖/視覺中國

「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這就是漢人所記載的精絕了。它是位於樓蘭以西的一個蕞爾小國,以至於很快就消失在絲路沿線的黃沙中。但在數千年後,一位英國的探險家斯坦因不遠萬里來到尼雅河流域,搜尋古代文明的遺迹。於是這座塵封已久的古城,又重新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從豐富的出土文物來看,不僅漢地之風,印度、希臘、中亞以至於古埃及的文化都在此留有痕迹。不難想像,正是那些曾經在精絕國街道上穿梭的膚色各異、語言不同的人們,為一絲路要塞上的古老國度帶來了多彩的文明。

攝影/劉玉生

除了雄關隘口的滄桑變化

古老文明的匯聚碰撞

神秘異邦的興衰歷程

如今的絲綢之路,也充滿了時代的魅力

絲路上,有絢麗奪目的「艾德萊斯綢」。它是和田百姓至今引以為傲的「絲綢之路活化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宛若千年前興盛此的「絹都」于闐國那現今紡織技術的延續。

供圖/東方IC

絲路上,有塔吉克牧民駕馬飛馳。當他們舉行賽馬會時,馬蹄聲振,塵土飛揚,空氣中充滿勇武彪悍的氣息。

攝影/郝帥

絲路上,壯美的山川抬眼即可望見。白雪覆蓋著的山巒經年如是,或許也曾在很久之前進入過往商隊的眼帘。

攝影/趙來清

絲路上,隨著當代經濟的發展,沿線的傳統城鎮在保有自身歷史情調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一代代的人們力圖將居住環境營造得更為美麗,使這條橫跨千里、延續千年的通道重現輝煌。

供圖/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遺產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遺產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