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二十四節氣之 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 驚蟄

《月令二十四節氣集解》曰:「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45°。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這是天地人都在覺醒的一個節氣。

有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好兆頭,預示風調雨順,是個好年景。

今日驚蟄。

叫「啟蟄」如何

驚蟄,原本稱作「啟蟄」,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而改名。一字之差,意象卻大相徑庭。

「啟」,意思是「打開、開始」,幕開啟,演出就要開始了,顯得消極、被動,頂多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穩;而「驚」,層次就要豐富得多了,陰沉沉的天空,突然一聲驚雷,震動了沉睡在幽暗地下的萬物生靈,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既感到緊張、害怕,又充滿興奮、渴望,然後不約而同地回過神來,發足狂奔,向著天邊撕開烏雲照進大地的那一絲光亮、向著太陽狂奔。

一個字的變化,讓這個節氣有了「推進」和「改革」的色彩,像睡了一個長久的覺,突然間被一聲春雷叫醒,而與其說是「驚嚇」,不如說是「驚喜」。這一聲春雷,讓大地充滿了勃勃生機。

物候

桃始華

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倉庚鳴

庚亦作鶊,黃鸝也。

《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

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習俗

艾熏四角

據說驚蟄之後,爬蟲走蟻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天,人們會手持清香與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驅蟲蚊。

遍灑石灰避百蟲

這個習俗也是圍繞驅蟲有關的。農諺所謂:「春殺一蟲,勝過夏殺一千。」因此,選擇在蟲子剛剛起蟄的時候除之,很適時。俗話說:「除蟲沒有巧,只要動手早。」

驚蟄期間,百蟲驚而出走,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大家就認為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江西遂川,早年也有驚蟄日殺蟲的習慣,在房前屋後的牆基、畜欄、廁所等處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殺蟲、防蟲。

遠離是非祭大蟲

古時稱老虎為大蟲,水滸有位顧大嫂,綽號母大蟲,就是母老虎的意思。

在民間傳說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祭大蟲。

怎麼祭呢?其實就是拜祭用紙繪製的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豬血喂之,意思是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或豬油)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還有的地方以鴨蛋投食。

窨糕、驢打滾、吃梨

窨糕,本名印糕,江蘇一種傳統節令美食。窨糕雪白鬆軟、香甜可口、涼而不硬,每年從驚蟄至立夏供應近兩個月,立夏前市場上就沒有賣的了。

「驚蟄過,百蟲蘇」,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按照老規矩,每年驚蟄天津地區都流行吃「驢打滾」,這其中的寓意就是:害蟲死,人翻身。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天氣乾燥,所以在山西民間,有著驚蟄日吃梨的習俗。驚蟄工作者吃梨寓意:離家創業,努力榮祖。農民在驚蟄日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而且梨,味甘汁多,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功效,此時於人們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攝生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中醫認為肝屬木,主生髮之機,應順乎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情志得到舒展,氣血開始活躍,畢竟是「覺醒」的時節。另外,肝「喜條達而惡抑鬱」,這也就是說不可過思過慮,情緒不要太過激動,過則傷肝。身體的狀態應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還有一點,特別注意:驚蟄時期,仍有餘寒未清,加之人體內陽氣始發,應注意防寒,保護體內陽氣。切不可掉以輕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久久健康 的精彩文章:

錯用九大護膚程序,萬兩白銀也是白花!

TAG:久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