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過那個內向的孩子
噗噗爸爸
幼兒園老師,90後奶爸
走進兒童心理世界,分享一線育兒案例
幼兒園很多家長問我:「柴老師,我家孩子看見人,總是不敢打招呼;在外面也不敢主動和小朋友去玩,喜歡一個人在家裡,孩子這麼內向,你說到底該怎麼辦啊?」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念:「內向」只是一種性格,而不是缺點。
如果你是擔心孩子「內向」性格將來在社會上吃不開,那你大可不必擔心。數據調查顯示,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其實是性格內向的人。
比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就連在媒體公眾面前侃侃而談的馬雲,都說自己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看到這裡,那些曾經為孩子「內向」性格苦惱的父母,可以暗自發笑了,也許,你的孩子將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那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天生內向或者害羞而感到苦惱?
為什麼我們會對那些喜歡獨處,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局外人,甚至是問題兒童呢?
原因究竟出在哪裡?
首先,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孩子與同伴之間交往發展的大致過程。
01
幼兒交往的年齡特點
0-2歲的孩子,不太會與同伴一起玩。我們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觀察我們是怎麼玩的,或者模仿我們怎麼玩。我兒子噗噗最搞笑的就是13個月,開始模仿大人做家務,小小的人舉著比他長兩倍的拖把拖地。但是,你把兩個同齡的孩子放一起,他們通常是自己玩自己的。
2-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平行遊戲」。什麼是平行遊戲呢?比如,一個孩子在用積木圍城堡,另一個孩子也在用積木圍城堡,他們會互相觀察,但是通常不會合作一起用積木圍城堡。因此,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4歲以上的孩子遊戲時,我們稱為「交叉型遊戲」。什麼是交叉型遊戲呢?比如,孩子用積木搭建城堡,他會分工合作,誰設計圖紙,誰搬運木頭、誰負責搭建等。此時,孩子們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孩子開始體會到和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遊戲。同時,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社會屬性得到飛速發展。
這是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知道這些基本規律之後,家長會發展大部分孩子都會在這些範圍之內,所以大可不必擔憂。
02
接納孩子,切勿標籤化
對自己內向的性格自卑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或他人貼上了「壞標籤」。
放學來接孩子時,家長會讓孩子很有禮貌的跟我們說「再見」。有的孩子沒有跟我們打招呼,會被父母說上一句,「真沒禮貌」;聲音太小的,會被父母說上一句,「大點聲,老師都聽不見」......
我們很多父母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隨時能叫一聲「老師好、阿姨好、叔叔好」。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說話、躲在身後甚至緊緊拽住你的衣角要,通常會出於面子問題,說上一句:孩子有點害羞、孩子有點內向來給自己找一個台階,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內向就是沒出息、內向就是沒用、內向就是膽小懦弱.......
類似這樣的標籤都會給孩子非常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的表現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籤出現認知偏差,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直接給自己下定義,認為「我就是膽小內向,不願意和人打交道」。
所以,要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的全部,只因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他人的評價或其他的事情改變而改變。
孩子無論是處於認生期還是有點慢熱,抑或是性格使然,都要接受孩子當前的樣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安全的和充滿愛的空間,讓他有足夠的愛的支持,勇敢地邁出去。
03
身教言傳,靜待花開
每次放學接孩子,然然奶奶總是排在隊伍裡面,遞過接送卡給我們,接到孩子總是會對我們說一句「老師們再見,辛苦了。」然然也會小聲說上一句:「老師們再見,辛苦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親人。
親人言談舉止得體,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鄰居,都熱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對陌生人,也微笑著問一聲好,那麼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打招呼的習慣。
最後,送一首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給大家。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
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像詩歌的父母一樣,希望孩子能按我們的方式和節奏生活,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是需要尊重的個體,有自己的節奏和性格。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地對待。
好好生活,因為總有個人惦記你
版權聲明 來源│圖片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屬於原作者。如若侵權,請聯繫我。】
—最大的讚賞,是關注、轉發和分享—
噗噗爸爸簡介:幼稚園柴老師;90後奶爸;家有兒子一枚;武漢市語言、健康、科學優質課一等獎;致力於分享一線育兒觀察案例,讓您更加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教育孩子,總是忍不住和老人發生衝突怎麼辦?
TAG:噗噗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