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驚蟄:春雷一聲響,萬物齊生長!

驚蟄:春雷一聲響,萬物齊生長!

全文共1707字 | 閱讀需要4分鐘

玉樓春曉

 秋月照懷

李孔元 

00:00/02:06

太陽達到黃經345°,我們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

驚蟄,古時亦稱「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蜇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蜇蟲驚而出走矣。」「蜇」是蟄伏之意,入冬動物就藏伏在洞中,不飲不食。伴隨陣陣春雷,冬眠的動物們被震醒,萬物復甦,標誌仲春時節的開始。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尚有冰封的雪景,其他地方大多都已步入春天。此時陽光溫暖,春風和煦,春暖花開。

驚蟄三候

一侯桃始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國是桃的原產地,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開始種植桃樹。所以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園圃,艷麗的桃花是春天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驚蟄時節,桃花正蘊蓄春天的能量,含苞待放。春天的花開得格外蓬勃,那是自然界生命力的最好象徵。

二侯倉庚鳴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倉庚是黃鶯的別名,春天的鳥叫聲同冬天有所改變,南朝詩人謝靈運詩中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句,道出了春天的變化。春天的黃鶯叫聲尤其婉轉,山谷中回蕩清脆悅樂的鳥聲,那是動物們為求偶發出的動聽音樂。

三侯鷹化為鳩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鳩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布谷鳥。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動物可以相互變化,如鼠化為鴽、腐草為螢、雉為蜃、爵為蛤。當然從今天的生物學上講古人的說法是錯誤的,那時候他們還不知道布穀是一種候鳥,只有春天才會飛到中國來。

農諺有云:「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一過,中國大部分地區就要進入春耕的繁忙時節。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每一刻對農民來說都極其寶貴。小麥返青孕穗,油菜抽條開花,田地翻耕播種…錯過播種的大好季節,田園將被野草淹沒。於是驚蟄時節,田間地頭都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

驚蟄民俗

祭白虎以解是非

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驚蟄這天都會出來覓食吃人。犯白虎者這一年內,會經常遭到小人的算計,引發各種不順。大家為了祈求一年順利,就在驚蟄祭祀白虎。祭白虎時,用紙畫一隻白老虎作為神像,需以肥豬血餵飽它,讓它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然後用生豬肉塗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得它的嘴布滿油水,不能開口說人是非。

吃梨

吃梨的習俗有不少說法,一種說法是,驚蟄時節雖然天氣變暖,但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梨子能生津止渴,恰能緩解人們口乾舌燥之症。另外吃梨還有益於脾胃,令五臟平和,可以增強體質,抵禦疾病。另一種說法是「梨」諧音「離」。驚蟄這天吃梨,寓意讓疾病統統離開人們,希望讓人一年都無病無痛,平安度過一年。

蒙鼓皮

《周禮》中有一篇《揮人》說:「凡冒鼓必以啟蜇之日。」古人認為驚蟄的雷聲是天上的雷神擂鼓而發的聲音。雷神鳥嘴人身,後背長著一對翅膀,他一手拿著鎚子,一手連擊環繞在四周的天鼓。雷神擂鼓,民間自然也要在這一天用牛皮來做鼓,以響應上天的號召。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節氣,很多蟄伏的昆蟲已經爬出洞穴活動。冬眠中的蛇、螞蟻等四處覓食,活動。人們這一天為免遭蟲蟻的侵害,就手拿點燃的艾草、熏香用以驅趕家中的蟲蟻。後來驅趕蟲蟻的習慣演變成拍打人的頭部以表示祛除霉運的習俗。

驚蟄詩詞

擬古

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觀田家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聞雷

白居易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春晴泛舟

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日雷

仇遠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

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菩薩蠻

蕭漢傑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

煙雨濕闌干。杏花驚蟄寒。

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蜇蟲聞雷聲而動,不知你聞春雷有何所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寒:一年冬將盡,遊子踏雪歸
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我們卻對她一無所知!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