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人再牛,單打獨鬥仍免不了失敗的下場,雄才也需英才輔

一個人再牛,單打獨鬥仍免不了失敗的下場,雄才也需英才輔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牛,單打獨鬥仍免不了失敗的下場。金庸小說中的那些獨來獨往、縱橫天下的絕頂高手,如獨孤求敗、風清揚等等,近乎大仙,實在只能是個傳說。而東方不敗武功雖然也是獨步天下,卻因缺少得力幫手,終被任我行、令狐沖等擊敗;張無忌因有楊逍、彭瑩玉等人輔佐,才把明教做大做強,倒更顯得真實。

當然,拿武俠小說中的人物說事,沒啥說服力。不過,文學畢竟源於現實,映射到歷史之中,這樣的現象其實比比皆是。其中,楚漢爭霸最是典型。劉邦得天下後,曾問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兩個大臣分析說,皇上您不摳門,有了好處大家利益均沾,跟著您干有奔頭;項羽呢,太雞賊,總擔心別人比他強,跟著他干不僅白忙活,反而是誰牛誰先玩完。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人們習慣稱了不起的人物為英雄。不過,東漢的劉劭認為,「英」和「雄」是有區別的。他在《人物誌》中解釋「英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英」是智者,「雄」是勇者,只有智勇雙全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英雄」——「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那麼,英雄要想成大事,智慧和勇力哪個更重要一些呢?劉劭認為「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一言蔽之,智慧還是比勇力更重要一些,這也正是稱「英雄」而不是「雄英」的原因所在。劉劭的觀點與劉邦相似,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僅僅靠自己的雄才大略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能夠擇天下英才而為己用。

在歷史長河中,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英才,燦若繁星,姜尚、范雎、商鞅、孫臏、藺相如、張良、陳平、鄧禹、諸葛亮……他們或是逐鹿中原的高參,或是問鼎天下的臂膀,或是締造盛世的肱骨,或是苦撐危局的棟樑,他們的光輝照亮了歷史的天空,化作一個又一個不朽的傳奇。

不過,在這些牛氣衝天的偶像級英才之外,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英才,他們也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有深謀遠慮之智,也有洞徹大勢之眼,也有縱橫捭闔之術,但或因未遇明主,或因時運不濟,或因人微言輕,或因其他種種問題,其光彩被籠罩在那些偶像級英才的光芒之下,塵封在歷史的故紙堆里,漸漸被人遺忘——

「狡兔三窟」的成語人人耳熟能詳,可誰還記得這成語的締造者?

後人都哀嘆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悲慘下場,可有誰知道如果春申君能夠從諫如流的話,他可能還會延續自己的傳奇;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晉拉開戰國大幕,可誰能注意到,這出大戲裡一些小角色的表演,其實比那些主角更出彩;

人們都贊諸葛亮隆中對謀划出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可誰知道早在400多年前,就已有人提出過這個戰略構想……

就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去發現這些被遺忘的英才,領略他們同樣光輝的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千秋猶唱白鹿原——紀念陳忠實先生
石興邦:《陝西考古會史》2014年版序言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