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光義弒兄篡位果有其事?歷代正史:不過妄自臆測罷了

趙光義弒兄篡位果有其事?歷代正史:不過妄自臆測罷了

趙匡胤

正史不詳,野史來補,一直是我們看歷史的基本框架,但真到了正史和野史對簿公堂的時候,

野史就像《西遊記》中的紫金紅葫蘆一樣,母的見了公的就不靈了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的突然死去,歷史界一直都是個迷,但只要細細讀下去,你就會發現

「趙光義弒兄篡位」這一罪名的最早的文獻是《續湘山野錄》,《續湘山野錄》是什麼,一部《野史》而已

只是李燾把它編寫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才得以傳承下去

但麻煩就麻煩在,《續資治通鑒長編》是正史,正史相對野史,他就是權威呀

趙匡胤

既然李燾說有,那也不能當他不存在呀,這就導致了後世的很多認可「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史學家,每每論及此事,都拿李燾的這個資料說事

但名家不愧是名家,人家留了個小心眼,對於模稜兩可的事情,李燾他老人家在上面標註了存疑,意思是說引得這則材料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點,道士語言有點玄幻色彩不可信;

第二點,太祖駕崩當夜,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也被併入《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而《涑水紀聞》中,趙光義是沒有和太祖飲酒一說的

今天,這一期,我們繼續從正史來討論:為什麼趙光義不可能殺哥哥趙匡胤呢?

趙光義

太祖的突然去死,其實跟他們趙氏的心腦血管病遺傳是有關係的,這個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再說此時的太祖已經50歲了,縱觀趙宋朝代,能活過60歲的基本沒有,已經算是長壽了

而弟弟趙光義比他小12歲,才38呀,難道這個弟弟就那麼猴急,非要昧著良心,

冒著被天下人罵的危險去做一件本該屬於自己的篡位奪位之事嗎?

先不說他能不能成功,就連這個動機恐怕都沒有

趙光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致分為以下四條來闡述:

第一,《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正史很清楚:《金匱之盟》是杜太后、趙匡胤、趙普三人訂立的

說的是趙匡胤百年之後,皇位應該傳給弟弟趙光義,最後再傳給趙匡胤的長子,而且,《宋史》《續資治通鑒》正史說,還說了:杜太后尤愛光義

其實,疼兒子能到這個份上,也很不錯了

當時的時局是這樣的,沿襲5代,每位皇帝在位的平均時間是3年,在杜太后看來,皇權的更替實在是太快了

而當時趙匡胤的兒子還小,顯然不能擔當大任,傳位給弟弟也是合情合理

杜太后

第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是不太安逸的

南有吳越、清源軍,北有北漢、遼國,西北是軍閥李家、折家、楊家,蜀中、南唐這些新佔領地的民心還沒有完全歸附

一方面是自己的弟弟兼創業夥伴,軍中威信極高,一方面是自己不太成熟的兒子,回想到當年陳橋兵變,不就是軍閥力量做大嗎?

若是選了兒子,這就是公然挑起來他們叔侄之間的矛盾,搞不好,還會有一場血戰

要是你,你會把宋朝的命脈交在誰的手中呢?

第三,杜太后死後一個月,趙匡胤就把弟弟趙光義提升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的皇室成員,只要有人被升為「開封府尹」

基本上就相當於是立皇儲,同一時期他的長子截然相反,顯然沒有立皇儲的意思

趙匡胤

第四,司馬光老爺子《涑水紀聞》相對比較權威

司馬光距離太祖時期不到百年,相對來說比較可信,在他的記錄中,太宗一直在家裡

沒有和太祖趙匡胤飲酒,更沒有什麼燭影斧聲

而且,在得知太祖突然駕崩的消息時,太祖是很驚訝的,完全沒有想到,要不是宋太后命王繼恩

不召晉王而詔趙德芳(趙匡胤的庶出子),估計趙光義是不會深夜進入皇宮的

因為,皇家有規定,不論是誰,半夜無辜闖入皇宮,是被定為篡逆要被殺頭的,從《涑水紀聞》中可以看到

趙光義第一不在場,第二不相信太祖已經死了,要真是他乾的,為什麼司馬光要撒這個謊呢?

總之,歷代的正史《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四庫全書》等,甚至是連當時的筆記《宋論》等

都沒懷疑其弟弟趙光義繼承的合法性,同時也不認為弟弟為了篡權奪位自導自演了這一齣戲

趙匡胤和宋皇后

所謂的斧聲燭影不過是後代文人,在完全不了解何為「柱斧」的情況下而妄自臆測,而想像出來的謀殺罷了!

可能,會有人說,既然皇位來的這麼理所應當,為什麼趙光義上台後對他嫂子宋皇后,就那麼不客氣呢?

你這對待你嫂子,將你哥哥的顏面置於何地?就是宋皇后死了,都不能和太祖合葬,未免有些太殘忍了等等

宋皇后

至於,這個問題,我們會在下一期詳細來說哦

好了,這一期就到這裡,有什麼不同意見或者是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滾輪 的精彩文章:

晉朝被稱最窩囊朝代,差點讓漢族滅種,原因主要有兩點
武則天進宮,始終不受唐太宗寵幸,因兩點不夠,12年依舊是才人

TAG:歷史滾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