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時間的十佳書籍

關於時間的十佳書籍

集團信息一網打盡,不定期送出驚喜!快快關注哦!

來源:界面

「時間」是人們每天最常使用的詞語之一,但我們卻對它的含義一知半解。界面為大家搜羅了十本關於時間的書籍,一起來看看哦~

圖片來源:graphitepublications.com

「時間」是人們每天最常使用的詞語之一,但我們卻對它的含義一知半解。固然,時間在物理學和數學中有具體的定義,但這些定義卻遭到了宇宙哲學專家的質疑,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以及近年的理查德·穆勒(Richard Muller)所著的《現在:時間的物理學》(Now: The Physics of Time)裡面都提到了這一點。但說到時間,有幾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縈繞,這些問題相對更加具體,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體內的細胞是如何向我們報告時間的?而且我們人類的神經、心理和意識皆會對細胞的報時作出反應,這在科學上如何解釋?我們的智能手機和手錶為何能夠始終毫釐不差地準確報時?這又是什麼原理?還有,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可以輕易改變嗎?可以讓它加速、減速,甚至是倒退嗎?時間為什麼讓我們如此著迷,我們又可以做點什麼呢?

我(指本文作者艾倫·柏狄克,《紐約客》撰稿人)花了好幾年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把它們都匯總到了我最近出版的作品中:《時光為何飛逝:基本上算是科學的探究》(Why Time Flies: A Mostl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看著我的孩子出生、成長,看著他們上幼兒園、小學,與他們一起在海灘度過愉快的假期。有時候靈感來了,我甚至會推掉約會和工作繼續寫作。創作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段愉快而意義非凡的知識之旅。這本關於時間的作品,可以說我是準時完成了;它包含了我對生活的思考和冥想,以及希望時間永遠沒有盡頭的願望。寫作過程中,我閱讀了許多其他作家從不同角度描寫時間的偉大作品;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十本。

1.《懺悔錄》(Confessions),[古羅馬]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著

與芝諾、亞里士多德等其他早期希臘哲學家不同,奧古斯丁沒有糾結於研究時間的物理意義,而是通過內在經驗和例證,討論人在時間和歷史中該如何自處,並由此探索出時間的含義。作為通過實際例證分析時間的第一人,奧古斯丁把自己的思考內容寫進了《懺悔錄》。他在書中提到,我們所謂的三種時間狀態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可以合而為一:基於當前的狀態對過去的回顧(亦可稱為回憶);基於當前的狀態對未來的想像(預期);以及基於當前的狀態對現在的看法(關注)。「在我的腦海里,我測量時間」——他的這句話成了現代許多科學家研究時間的信條。

2.《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英]H·G·威爾斯(HG Wells)著

即便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本1895年出版的科幻小說依然精彩絕倫!與大多數19世紀晚期時間旅行題材的作品不同,威爾斯小說中的主角並不是一個被動的特工: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有一個特殊裝置,他能夠通過這個裝置自由前往現在、過去與未來的任何一個時間點。威爾斯對當時與記憶、意識、視覺感知、心理暗示以及心理幻覺有關的各類科學文獻頗有研究,比如在《時間機器》的第一章里,他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時間知覺」的概念。書中,當時間機器即將踏上它的處女航時,威爾斯安排了一個心理學家的角色來為它撥動按鈕,這也許是他在以自己的方式致敬心理學——這個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很多背景支持的領域吧。

3.《時間旅行》(Time Travel),[美]詹姆斯·格列柯(James Gleick)著

格列柯在《時間旅行》這本書里對以前與「時間旅行」這個主題相關的作品做了詳細而深入的探討,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分析,格列柯討論了真正實現時間旅行的(完全不可能的)可能性,讀來十分有趣,引人入勝。他幾乎對每個領域都有所涉及——賽博空間、時間膠囊、宿命論;神秘博士、巴門尼德(古希臘哲學家)、納博科夫(作家,《洛麗塔》作者)等等。這本書會告訴讀者,為什麼我們不能滿足於僅僅活在當下。

由迪士尼出品、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時間的皺摺》即將上映。圖片來源:Atsushi Nishijima/The Guardian

4.《時間的皺摺》(A Wrinkle in Time),[美]馬德琳·英格(Madeleine L"Engle)著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高中女生,她和天賦異稟的弟弟在三位星際旅行者(啥太太、誰太太、哪太太)的幫助下,通過時空挪移來到另外一個星球,與黑暗勢力頭領——一個巨大的、脫離身體的腦子戰鬥並最終擊敗了它,安全回到了家裡。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書之一,現在它成了我的孩子最喜歡的故事。

5.《你的大腦是一台時間機器》(Your Brain Is a Time Machine),[美]迪安·波諾馬諾(Dean Buonomano)著

波諾馬諾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名神經系統科學家,他研究的是大腦細胞計算時間的方式。書中,他帶領讀者回顧了他最近的一次研究,包括神經元的運作方式,以及「心理時間之旅」的概念——即我們是如何設想過去和未來的等等。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我們體內究竟有多少個生物鐘?書中的探索妙趣橫生、令人著迷,而且十分淺顯易懂。

6.《十分之一秒》(A Tenth of a Second),[美]希梅納·卡納萊斯(Jimena Canales)著

古埃及人把時間計量單位劃分為時、分、秒,這種計量時間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19世紀中葉,由於鐘錶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十分之一秒」這個更小的單位。卡納萊斯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一名歷史學家,她重新把這個小而重要的時間單位擺上檯面,並揭示了它對科學——包括天文學、實驗心理學等——以及對社會的重要影響。舉個例子,對人的反應時間的研究,足以說明人類思考的速度是有限的:大腦中發出「提起手指」的指令時,指令並不能馬上轉換為行動,而是會有一定的滯後性(沒錯,滯後的時間就是大概十分之一秒左右),這使得科學家第一次把「意識」當作研究對象,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7.《圖說時間:時間線的歷史》(Cartographies of Time: A History of the Timeline),[美]丹尼爾·羅森伯格(Daniel Rosenberg)及[美]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著

這本書詳盡而生動地介紹了1450年至今,人類把時間形象化的各種方式:一張1862年的華麗圖表展示了世界各個地區的時間差異——以及劃分時區的必要性(當華盛頓處於中午時,倫敦時間為下午5時08分,巴黎時間是下午5時17分,而維也納時間為下午6時14分);1912年4月的馬可尼北大西洋交通圖專門通過時間點而非具體位置來追蹤船隻,這些船隻中包括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馬克·吐溫還專門開發了一款跟時間線有關的桌游。

BBC出品、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英劇《秘密特工》劇照(攝于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外)。圖片來源:Des Willie/BBC/World Productions/Des Willie

8.《秘密特工》(The Secret Agent),[英]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著

1894年2月15日,倫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附近傳出了爆炸聲。據了解,炸彈持有者是一個年輕的法國無政府主義者,他在爆炸中身亡。這場爆炸是為了毀掉天文台嗎?康拉德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棟建築里的時鐘顯示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它不僅代表著英國的標準時間,1884年以來,它更是成為了世界計算時間的起點——作為含有政治色彩的工業化標誌,天文台的確具有遭遇襲擊的可能性。雖然沒有一錘定音的證據,但這整個事件已足以支持康拉德完成《秘密特工》的創作,這本小說於1907年發表,講述了一個色情影像店老闆和一位名叫阿道夫·沃洛克(Adolf Verloc)的秘密特工意外捲入一起無政府主義恐怖襲擊的故事。

9.《發條繆斯》(The Clockwork Muse),[以色列]伊維塔·澤魯巴維爾(Eviatar Zerubavel)著

這是一本寫作時間規劃指南。書里指出,若是想日積月累,而非臨時抱佛腳地完成任務,擁有一個好的時間計劃比靈感更為重要。澤魯巴維爾是一名社會學家,他的其他作品中還包括對社會史,以及日曆和星期的意義的研究。

10.《愛因斯坦的鐘,龐加萊的地圖》(Einstein』s Clocks, Poincaré』s Maps),[美]彼特·加里森(Peter Galison)著

加里森是在哈佛大學任職的一名科學史學家,他對相對論的解讀在作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了,但這本書的內容遠遠不止相對論,書里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科技與文化的畫卷。隨著社會的進步,計時、製圖技術不斷提高,交通越來越便利,再加上時區、火車時刻表等新事物的出現,「準確的報時」演變成了一種商品,可以用來買賣和分配。那麼,我們究竟是怎麼對現在的準確時間達成共識的呢?加里森表示,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但跟哲學和物理學也脫不了干係——這就需要請出愛因斯坦和龐加萊來回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報業集團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報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