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驚蟄》

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東風來、凍冰解化雨水,每年在公曆3月5日前後到下個節氣「春分」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古代對「雨水」和「驚蟄」的順序曾有說法,有的以「雨水」為二月節。漢代之後「驚蟄」在「雨水」之後就確立了。

西漢京房著《京氏易傳·歸妹》說:「驚蟄二月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之一《驚蟄二月節》吟:「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都是以驚蟄為黃曆二月的第一個節氣。

從入春到「驚蟄」其實是漸次而進的。《逸周書·時訓解》記載立春物候,就說:「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也就是說,立春時,冬天蟄藏的蟲子們就有感應了。到了驚蟄節氣,就是蟄蟲出洞戶了。

春雷響

萬物長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民間習俗

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山西東南部古地名)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註:「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養生

>>>>

調理:春夏養陽吃梨殺菌

驚蟄節氣,飲食養生方面仍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宜多吃能升發陽氣以及明目、養肝、清心、醒腦的食物,如韭菜、菠菜、香椿頭、薺菜、茼蒿、枸杞頭及魚類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節氣各種病菌開始活躍,人們因細菌感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廣譜抗菌食品,有抑菌殺菌的作用,宜常在此季節食用。

在民間有「驚蟄吃梨」之說,因為一則是人體飲食起居應順肝氣、養脾氣、潤肺燥;二則驚蟄後氣候回暖,同時會致灰霾天氣常現,人體容易外感咳嗽、口乾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潤,能生津清熱、潤肺止咳、消食除滯。

>>>>

作息:避免受寒定時作息

驚蟄是反映物候的節令,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同時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但因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易引起人體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道疾病多發。要適時增減衣服,以免穿得太多引起感冒,又要注意避免穿少了受寒;要定時作息,早睡早起。

草原文化網∣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原文化網 的精彩文章:

TAG:草原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