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線人家》專欄作者:張振海·時光鬧鐘·解讀「驚蟄」第238期

《三線人家》專欄作者:張振海·時光鬧鐘·解讀「驚蟄」第238期

2018年3月5日 23:28:06 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 驚蟄

介紹

二十四節氣最早見於春秋,完全確立秦漢。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360度,地球在軌道上每前進15度就是一個節氣,這樣一年就有2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相互對應,妙趣橫生。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

「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陽的變化和轉折。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

驚蟄,用天上初雷的驚現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驚:jīng 驚嚇,害怕,震動,出人意料。

蟄:Zhé 從蟲,藏,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

驚蟄:古稱「啟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解讀:二月份的開始,「立春」「雨水」以後天氣回暖、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動物驚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實際上,蟄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

由來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氣溫回升,春雷萌動。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冷驚蟄,暖春分」。這時的風也有用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解讀:「驚蟄」後,之所以春雷作響,是大地濕度漸高,近地熱氣上升,天地陰陽之氣接觸頻繁,形成雷聲閃電。我國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歲共七十二候。

解讀:我國古代將每年(歲)劃分成四個季度(時)、12個月份,每個季度有6個、每個月份有2個節氣(1節1氣),每個節氣分為三候,一年二十四節氣共72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驚蟄的三候是

一候,桃始華《呂氏春秋》作桃李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解讀:桃花紅、李花白,花兒競開,天氣轉暖,進入仲春。

二候,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畱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解讀:倉為清,庚為新,倉庚是黃鸝鳥。黃鸝嗚叫,鳥燕飛來,春回大地。

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解讀: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原本蟄伏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看不到鷹,而周圍的鳩一時多起來,他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習俗

驚蟄,打雷是節氣特點,雷公是天界專門擔任打雷的仙人,這天要舉辦典禮供奉雷公。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莊稼生長需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降雨很少,易呈旱情,因此人們借驚蟄祭拜雷公,期求雨水充分。

驚蟄,蟲生是節氣特點,殺滅蟲害成為習俗。齊魯一帶流行天井裡擀餅燒鏊

子,意思是經過煙熏火燎將家中的蟲害殺死;山西雁北風行吃梨(諧音離)寄意與毒蟲分離;陝西地域流行炒鹽水浸泡過的黃豆,鍋里「噼里啪啦」聲,人們就以為害蟲在鍋里被炸死了,寄予蟲盡豐產、人健,來年美好慾望。

驚蟄,還有一些習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為了辟邪,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製的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豬肉、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能出口傷人,不再搬弄是非。

2.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也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之漸漸演變成拍打小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

養生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植物、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所以人們要注意衛生、保健,注意氣象、天氣的預報,注意冷暖變化,增減衣物,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由於春季與肝相應,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蔔、苦瓜、芹菜、油菜、山藥、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有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

忌:忌食或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等,如羊肉、狗肉、鵪鶉。燥烈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應少吃,如辣椒、蔥、蒜、胡椒。

作者簡介:張振海。筆名:啄木鳥,百靈鳥。網名:老同學。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關注三線人家,歡迎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線人家 的精彩文章:

《三線人家》專欄作者:張振海·時光鬧鐘·解讀「立春」 第232期

TAG:三線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