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形意拳研習至理要義

形意拳研習至理要義

本文作者

孫祿堂先生言:

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為萬物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意者,心之所發也。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也。

起落進退、變化無窮,是其智也。得中和、體物不遺,是其仁也。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為外三合。內外如一,成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備,動作運用,手足相顧,至大至剛,養吾浩然之氣。與儒家誠中形外之理,一以貫之。

——在這裡孫祿堂先生指出形意拳的特質是通過形與意的一氣流行、交互作用與感應,達到形與意的協同一致,即形意合一、內外如一。其拳有仁智勇,通過此三者養浩然之氣,其氣至大至剛。符合儒家誠中形外之理。

孫存周先生進一步指出:研習形意拳要平心穩齊,舒展活潑,勿尚拙力,勿使怒氣,勿逾規矩,以增華飾。勿趁私意,以求悅目。一伸一屈,莫不順中用逆。

——在這裡孫存周先生指出,練習形意拳需要特別注意遵循的3個要點:平心穩齊,舒展活潑,順中用逆。同時也指出容易出現的4種錯誤:拙力、怒氣、增華飾、趁私意。所言,言簡意賅,極為精闢。

孫劍雲老師說:初學形意拳,要以中和為法度,六合為矩,從容中道,動作和順,起落整齊,內外如一,行以渾圓一氣之意。不可有絲毫乖戾努力,不可於腹中運氣。

——在這裡孫劍雲老師進一步闡釋練習形意拳的法度規矩:中和、六合、中道、和順、起落整齊、內外如一及渾圓一氣之意。同時不可有絲毫努勁之意,不可以腹中運氣為造詣。

上述三位前輩對形意拳的特性與練習要點的解讀極為重要,乃研修形意拳的至理。

此外,劉子明先生對形意拳亦有相當高深的造詣。劉子明先生曾追隨孫存周先生有年,得到過孫存周先生的指點。

劉子明先生說:初時練習形意拳,首先要使全身關節鬆開,要節節放開,開始行拳,最先不要求發力,要從和順輕捷處行拳,動作規矩和順,步子輕捷自然,在此中自然求得勁力充實圓整,功到此時,行拳出勁仍要由動作自然伸縮而出,不要心中努力去短促爆發,此時也不要練習打樁,要專練走架子,還是要全身放開,自然松順,節奏不著意快慢,按照自己調息節律走架子。兩肩要松沉放開,兩胯一提一塌,即抽即開,從中要先練出長勁。長勁出來後,一個動作要演化出五種力,即冷彈脆快硬,五力合一,探臂一划,五力俱備。劈崩鑽炮橫任走一式,皆一圈五力。長勁出來後,可以練習打樁、打沙袋等。此時出勁仍要自然隨著動作發出,不可預設發勁效果,前後兩勁間求以順暢連貫,動作節奏的間隙將逐漸變小。

劉子明先生是我見過的(包括電視、光碟、視頻中)發勁威勢最雄渾強悍者,其演示發力時,已80餘歲。特彆強調練習形意拳要動作規矩和順,步子輕捷自然。

我以為練習形意拳,其拳式的架構、規矩尤為重要,不同的形意拳拳式架構、練習規矩,導致在練習效果上差異甚大。所以在明規矩這個基礎上要動作起落整齊、和順自然,步子輕捷,重心變化落位準確,重心在運動中變化自如、流暢、平穩是為行拳要點。除了個別動作要求震腳外,其他動作,皆不要有跺腳之意。勁走平直螺旋,重心移動要平直,肢體伸展走螺旋。邁步進退走趟擦對拔之意,落步不要跺地出夯勁。

需要強調的是,動作中勁的質量,前後兩勁的連貫性,打擊動作的連續性,節奏的快而不亂,首先在步子的輕捷準確、自然連貫的質量,質量高,身體在高速運動與變向中,才能做到重心平穩,打擊動作連續。

多年前,有一次萬勇南先生來北京,與武術萬維網的幾個拳友聚會,萬先生邀請我與劉樹春先生參加。期間,萬維網的人請我演示拳法,我對他們講,我示範一個作為反面教材的劈拳。有趣的是後來萬維網的人把他們錄像的視頻放在他們的網站上,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把我前面講的「示範一個反面教材」這句話給刪去了。於是針對我打劈拳的這個視頻網上一些人開始批評、諷刺和攻擊,這些人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於我多年來發表文章澄清史實、撥亂反正,使得一些人對我恨之入骨,他們利用這個視頻攻擊我。第二類是出於門派之見,只要看到是孫門的,必然要進行歪曲、攻擊。第三類是看到這個視頻跟他們師傅教的不一樣,因此批評、質疑。我當時看到這些狀況,感到很有意思,所有針對我示範的這個反面教材的批評,沒有一個能切中技術問題中的要害。說明參與對之批評的那些人,其實都不懂形意拳。

那麼,當時我為什麼要示範一個作為反面教材的劈拳呢?正是看到如今大多練形意拳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就是總專於發出整體力,其實發的都是拙力而已。我不好指出具體的張三李四,只好自己示範一個反面教材,用以警示之。不想,額外鬧出這麼一些樂子。

那麼,我示範的那個作為反面教材的劈拳錯誤出在哪兒?

步子及動作失去輕捷、連貫、自然而專求勁整,這是練形意拳之大忌。記得當時該網站還放上一個某人發力的視頻,作為範式同我的那個反面教材作比較,結果我一看,那個「範式」與我展示的那個反面教材可謂是半斤八兩。

不錯,形意拳先要練出整體勁,正因為如此,行拳時才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發力上。在拳術上,越刻意求什麼,越得不到什麼。整體勁要出於自然,才是真勁。乃至孫劍雲老師在教拳時都避免用「發力」這個詞。

話回到步子上,那麼步子如何才能做到輕捷準確、自然連貫、重心平穩呢?

第一取決於三體式的結構與規矩。各家形意拳皆有三體式,但各家三體式的結構不同,規矩不同,因此效果不同。有關孫氏形意拳三體式架構、規矩與效果的超勝卓絕,過去多有論及,在《孫氏武學研究》和《中國武學之道》兩書中都有專門的論述,這裡從略。

第二取決於站三體式的心法,包括調息法。

第三取決於所下的功夫,孫氏三體式是一個系列,功夫進境不同,三體式的形態及要求也就不同,效果自然不同。

第四取決於五行拳的結構、規矩、心法及所下的功夫。

第五取決於認識和悟性,悟性好,由微見著,舉一反三,自己能悟出行拳的關竅。比如邁步時,提步與周身如何對應。邁步過程中如何順中用逆,邁步與重心轉換、足胯協同如何對應、合一。落步時,重心的位置及如何落位準確。再比如,做不同動作時各自軌跡的要點是什麼,與周身狀態如何對應,以及軌跡如何由有形化無形等。

孫祿堂先生揭示出研習、體用拳術的最高法則是極還虛,致中和。如何達到?孫祿堂先生指出通過有無並立、有無不立的心法來體悟。所以,研習形意拳既要明其規矩,又要從其自然,形成虛無的氣勢,這是一個由規矩到氣勢的修為過程。規矩、架構要不斷提升,不斷優化,不斷突破極致,同時又要不斷還於虛無,是從有意到無意,無意中出真意的過程。所以,「有」不立,「無」亦不立,二者始終在不斷的轉化與優化的過程中。比如,你的拳式結構、規矩尚有不足,即使你達到感而遂通、不意而發的程度,你發出來的打擊效能仍受到你拳式基礎結構、規矩的制約而未臻極致。所以,對於「有」這個結構、規矩本身就有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隨著造詣的不斷深入,這個「有」逐漸趨近極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覆還虛,所謂三回九轉是一式。而能最終登峰造極者數百年難出一人,由此可知為何《近今北方健者傳》贊孫祿堂先生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之造詣為「集三家之大成者。」

對於孫祿堂先生揭示的「極還虛致中和」及「有無並立、有無不立」這個理論方法,歷來能理解其義者甚少,故百年來得形意拳真藝者鳳毛麟角。在當今健在者中更未見一人。

孫祿堂先生早在1929年江蘇省政府《江蘇旬刊·元旦特刊》上指出:「練習國術,當以形意拳為本也。能如是,則統一與普及問題,均迎刃而解矣。」因為形意拳改造提升的是人的基本生理素質及精神氣質,通過易骨易筋洗髓,在這個基礎上提升人的運動和動力的核心能力,故形意拳是百藝之基,可以作為統一各派國術的基礎。故今人研習形意拳不可企圖太大,能步子輕捷自如,身法變化靈敏,勁力圓整和順,氣勢虛無雄渾,已屬難得,於今算高手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談 的精彩文章:

論孫祿堂武學對儒釋道思想的融攝(下)
天津武林史話天津為奧運夢做的貢獻

TAG:武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