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滅楚之戰是一場地理位置的較量

秦滅楚之戰是一場地理位置的較量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春秋戰國時代乃至中國歷史最大規模的一場諸侯國的滅國戰--秦滅楚之戰由此展開.

在說這場戰役的具體戰況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交戰的主戰場的地理位置的情況.

秦滅楚之戰是一場地理位置的較量

首先是齊楚邊境情況: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以後楚國就只和西面的秦國以及東北面的齊國接壤.只不過在戰國末年時期齊楚雙方已經多年未發生戰爭.而之所以多年未發生戰爭是因為齊楚都沒有把對方當成主要敵人.特別是楚國,因為憑楚國的實力滅掉秦國根本不現實.只能自保,既然要自保那就不能浪費多餘的國力與齊國開戰.

然後重點說下是秦楚交戰地的地理位置情況:

東北方向以外的楚國邊境都與秦國接壤.而布防的重鎮基本都是由北往南.重點區域則是分別為上蔡,鄢陵,平輿,陳城,彭城,城父,蘄南,下蔡,末都壽春.以及西邊的楚始都丹陽.還有江東地區的廣陵.

現在逐個具體說明下各交戰地:

陳城(地處今河南淮陽.楚國舊都)之所以稱為舊都是因為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郢都.楚頃襄王東遷至此.至公元前241年因參與諸侯合縱攻秦戰敗而遷都壽春.故楚人以陳城為都城前後共37年.而楚國在此定都以後也對陳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同時還在陳城東南的原項國國都(地處今河南省沈丘縣與當時的陳國,頓國,沈國相毗鄰,地跨潁水而立.於公元前643年被魯國所滅,僅存項地名.後魯國為楚國所滅,故又為楚國領土)一帶的項城修建章華台(細腰宮)作為別都.後來再次遷都壽春以後作為秦楚邊境的軍事要塞又進行了多次整修.(特別是春申君執政期間更加大了農業發展.)

秦滅楚之戰是一場地理位置的較量

鄢陵(地處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戰國時,鄢陵又名安陵)公元前575年爆發的「晉楚鄢陵之戰」,皆發生於此地.

平輿(地處今河南駐馬店市東部,東與安徽省臨泉縣接壤)楚悼王去世以後魏不斷聯合韓,齊等伐楚.魏、韓先後佔領了楚國上蔡,安城等大片領土.原為楚國領土的汝南一帶成為楚魏二國之境,汝東形成一道楚,魏邊疆線——魏長城(也叫鴻溝).距魏長城不足8公里的地域,就此成為楚國的邊境軍事重鎮.

上蔡(地處今河南省東南部駐馬店市北部)為古代蔡國國都,周武王封其弟叔度於此.春秋戰國時代屢受楚國侵犯,只得遷都至州來(今安徽鳳台),改州來為下蔡,而被楚國所奪取的原國都為上蔡.

城父又稱城父寨(地處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東南35公里)公元前533年,楚國令許國遷徙,把許國都城遷到夷(城父),「楚遷許於夷」,直到前529年,重新遷回葉.其間,城父成為許國的都城.到楚平王時候,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命太子建居城父,守北方邊陲,派奮揚為城父司馬,城父也成了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

下蔡(地處今安徽鳳台縣)春秋時為楚國侵佔,又被吳國奪去.因地理位置在淮河北岸.故為楚國末都壽春城的陪城.可水陸一起協防壽春.進行犄角防禦.

蘄南(地處今安徽省宿州市蘄縣)原宿國國都.是楚都壽春東北地區的門戶也是最大的後勤補給基地.

潁水(地處今河南潁河)潁河屬淮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為淮河最大的支流.貫穿陳城與壽春的楚地重要河流流.

彭城(地處今江蘇徐州)遠古時代為黃帝最初的都城.春秋戰國時彭城本屬宋國.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滅宋.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時期,攻佔淮北彭城等地.此後一直都是齊楚邊境的重鎮.

廣陵(地處今江蘇揚州)原邗國國都(鑄劍大師幹將就是此地人).後被吳國所滅.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蜀崗上築邗城,並開鑿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邗溝.公元前319年,楚前懷王(項羽立的那個是楚後懷王)在邗城基礎上築廣陵城,廣陵之名始於此.也是楚國在長江以北的江東地區最大的據點.

姑蘇(地處今江蘇蘇州)公元前560吳王諸樊即位,遷都建吳子城.公元前514年,闔閭建新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成闔閭大城.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成為越國都城.

會稽(地處今浙江紹興)原越國國都.公元前473年,勾踐滅吳國,遷都至姑蘇,改會稽為陪都.

由此可見以上各個據點都不僅是個是軍事要塞同時也是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屯兵積糧的地方.

最後說下楚國末都壽春城和始都丹陽.

末都壽春(地處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靠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肥水饒城而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陳遷都壽春.而之所以選擇壽春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極佳.北面隔著淮河有重鎮下蔡,可水陸一起協防.進行犄角防禦.而且在壽春還有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安豐塘.也稱芍陂.為楚國令尹孫叔敖於公元前605年修築.當年孫叔敖「佐庄王以霸」,很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修建了安豐塘,灌溉萬里良田,以致「壽春地方千里,有陂田之饒」.這也足可見證壽春的富裕.

始都丹陽(地處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處)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的平川.該地勢險要,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楚國800多年的歷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此,45位楚王,23位在此.文化底蘊深厚,為楚國文明的發源地.楚國就是在這裡開創了800多年的基業.

說完楚國再說下秦國,秦國只需要說一個地方:潁川郡.

潁川郡(以潁水得名,地處今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韓都城新鄭).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為什麼秦國只說了一個地方呢?因為2次秦滅楚之戰都是同樣的進兵路線:從潁川郡的基地出發,朝向上蔡——平輿——然後直插壽春.

秦滅楚之戰是一場地理位置的較量

那為什麼不走西線自丹陽往東的進兵路線呢?而走潁川自北往南的進兵路線呢?道理很簡單.楚國有強大的水師.而秦國有強大的騎兵.從西往東打多為河流沼地.就必定遭到楚軍水師的攔截很難攻入楚國腹地.特別是楚軍的淮河水師,(這支軍隊很重要後文會再提到)而從北往南打就容易的多.因為多平地.容易發揮秦軍的騎兵優勢.

以上是雙方交戰地地理位置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喝毒酒沒死,趙光義下毒成功 ,兩個人都當了皇帝
史馬話西遊:原來道家也有對付三昧神風的法寶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