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音道場胡公岩

觀音道場胡公岩

村民安緒雞犬靜,往昔故事誰能稱。

劉叟破恩兵屯此,奇蹟廟食神依憑。

後來胡公擊倭寇,此地再息烽煙騰。

清呂迪這首《勝歸山詩》,說的是浙江餘姚勝歸山的千年往事。山名勝歸,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斗米道士孫恩,一個已經淪落的低下士族,不甘天命,乘天下紛亂,於三吳八地起兵作亂,兇殘燒殺搶掠。無奈天不助他,北府兵之猛將劉牢之,於會稽大破孫恩叛軍。勝歸山,便是劉牢之破敵屯兵之處。

劉牢之的遺迹已經了無蹤影。此山石質精良堅細,自宋元時開宕取石屢禁不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當地民眾鑿像紀念曾任浙江總督的胡宗憲,是為勝歸山摩崖之始。勝歸山從此也稱為胡公岩。到民國時期,胡公岩摩崖漸成規模。

山腳有靈岩禪寺,據記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現在新修為觀音道場。與位於山腰的觀音閣遙遙相對。從寺旁尋路而上,左側的採石遺址,便是如今靈岩寺的殿閣所在。

胡公岩,省保文物單位,現在由民間信佛居士管理,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神祇祭祀有點混亂。眼前台階上面,一堵石牆「南無阿彌陀佛」,上去第一座殿,題為胡公殿,裡面是觀世音像,僅在一旁掛了一小幅胡公的畫像。

循石階登臨而上,回頭可見餘姚全景。過一道小山門,往小殿後面,便是胡公岩石刻的所在了。胡公岩摩崖石刻,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組群。

最東面立佛祖釋迦牟尼,已被煙熏火燎的烏七墨黑。高6.12米,呈旃檀佛造型;佛像頭頂螺髻,方臉長垂;穿雙領下垂袈裟,胸口飾萬字元;右手下垂結與願印,右手屈臂上仰結施無畏印;腳踩三重蓮瓣,端莊相嚴。像頂摩崖刻『佛光普照』四字,邊款為『民國乙亥年·胡世錩敬』字樣。一側雕有伏虎羅漢,虎尾高翹,虎目呆萌,羅漢左手擒虎,右手高舉金剛圏。

往左來山岩上有兩尊清代的羅漢,一為思惟羅漢,一為苦修羅漢。這兩尊雕像是胡公岩上表現力最強的兩尊。

苦修羅漢雙眉緊鎖,額頭有幾道深深的皺紋,眼窩深陷,顴骨突出,口唇緊閉,滿腮鬍鬚,袒露的胸部凸顯出嶙峋的肋骨。羅漢側身倚在菩提樹下,手持念珠,袈裟下擺自然地垂覆在三重蓮瓣上。上面石岩上刻「無量壽佛」四字。

思惟羅漢為比丘形象,高1.65米。羅漢盤腿而坐,面相豐滿,表情生動;頭略略側向一邊,左手支頤作思惟狀,右手自然垂放在腿上;袈裟斜穿在身上,寬袍大袖,褶紋清晰,體現出了面料的質感;羅漢天庭飽滿,縷縷髮髻垂於頸前,雙目微閉,嘴角呈神秘笑狀,似乎已然了悟大同世界的真諦般。

旁邊是辨經羅漢,因為手執經書,被當地人認為是文昌菩薩,被學生考試時所拜祭,也是讓人啼笑皆非。兩位羅漢相對而坐,一位羅漢舉手投足,侃侃而談;另一位羅漢則手展經卷,似持有異議而若有所思般。該組石刻場景刻畫富世俗化。讓人想起拉薩的色拉寺辨經場景。在其上面,另有一尊淺雕石像,但並不是同時代,從其服飾來說應該是明代的。

辯經羅漢、思惟羅漢和苦修羅漢,可以看作第二組雕像。從風格上來看,以及採用了同樣的菩提樹和蓮台裝飾來看,應該屬同時期雕刻。

第三組是旁邊的胡公殿和胡公像石刻,為民國所雕造,位於胡公岩造像群中部。壺門形龕,龕上橫方鐫有『胡公殿』三大字,龕內鑿半身人像身著官袍,頭戴紗帽,左手拈長須,右手扶案板,案前淺刻有『勝歸』二字;龕東側刻有胡宗憲簡歷一方,落款為『民國三十五年·黃胄敬書』,西側則刻捐助人名諱及錢額。

胡宗憲(1512--1565),字汝貞,號梅林,明徽州績溪人。嘉靖十七年進士,嘉靖十九年知益都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餘姚縣令。因當地採石不止,捐俸銀贖買勝歸山,將山地歸官,至此勝歸山開山取石之風才被遏制,重還姚邑蔥蘢秀麗。嘉靖三十三年,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四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嘉靖三十五年遷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使;嘉靖三十九年以平海盜汪直功加太子太保,晉兵部尚書;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被捕入獄,次年革職還鄉;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被再問罪,同年十一月初三死於獄中,終年五十四歲。隆慶六年,得以平反昭雪,並錄平倭功入國史;萬曆十七年,賜葬故里天馬山,追謚『襄懋』。餘姚邑人感其恩績,勒石刻像,香火祭之。

往西數步,有濟公和彌勒像。濟公是羅漢的世俗化和民間化的體現。佛教向來注重形象,佛、菩薩都是相貌莊嚴。濟公卻形貌醜陋,帶個酒葫蘆,拿把蒲扇,面黃如蠟、骨瘦如柴、衣衫襤褸、落魄邋遢,完全一副街頭瘋癲乞丐模樣,還與販夫走卒打成一片。彌勒佛雕像鑿於民國甲戍年,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彌勒像側,有先總理孫中山說佛石刻(有缺字)。

(一):先總理說佛教為救世之仁。

(二):天下事壞於懶與。

(三):無心者明,無我者公。

(四):酒色為傷身敗德之本,嫖賭為事業失敗之因。

(五):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

據傳舊時還有孫中山、蔣介石頭像及孫中山的《總理遺囑》全文,近年來因採石放炮,已然毀去,原先眾多幽深莫測石孔,也被礫石填塞,滴水難蓄,殊為可惜!

濟公像邊一上尊是明代人像,應該是與辯經羅漢上側的人像同時期的。

最頂上,是觀音閣。實則應該是原來的胡公殿所在。該摩崖石刻位於胡公岩上端凸出的岩石上,為勝歸山摩崖石刻最早雕鑿地,始鑿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原先造像的雕鑿為胡宗憲像,不知何時毀圯,現在又換成觀音大士像。前凸的岩石上刻有『胡公岩』三個大字,兩旁鐫邊款『大明嘉靖乙卯歲孟春吉旦·賜進士知餘姚縣巴郡李伯生』字樣。兩側崖壁上圓拱形龕中分別刻有兩童子,重塑了頭部,成為善財童子和龍女的造像。

據考,李伯生,明四川巴郡人,進士出身,嘉靖三十五年任餘姚縣令。

清光緒《餘姚縣誌》有這樣記載:「勝歸山摩崖·嘉靖四十年。胡公岩·『嘉靖辛』,胡公岩三大字橫鐫,石壁上旁有小字一行,惟『嘉靖辛』三字可識,參《修復記》當並在辛酉歲。」這可能是參考了大學士、禮部尚書呂本所撰的《修復勝歸山記》,其中明確重修時間為嘉靖辛酉夏四月。

現在保的存造像中,因胡公像不知何時不存。但從人物造型,衣飾風格,造像位置等來看,現存的造像中,兩童子,辯經羅漢和濟公邊上的石刻,很可能是1555年,或是1561年所刻。是胡公岩最早的一批石刻造像。

關注「佛教建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建築 的精彩文章:

遼塔中的奇葩——萬佛堂花塔
逝去的皇家寺院:杭州吳山開寶仁王寺

TAG:佛教建築 |